日更40天后,我的第一次总结

文/一只丘

日更40天目标完成后,我一共更新了6篇文章,1.2W字,收获170个喜欢、4赞赏;其中1W+阅读量1篇,1000+阅读量3篇。

从个人数据上看,依然呈现出和前两次总结一致的结论:“成长励志”和“热点”类文章阅读量较高。

做总结真是一个好工具、一个很好的习惯,它能通过直观的数据告诉你你在哪方面的文章写得较得心应手,同时也告诉你流量偏向于什么文章类型。事实上,我在5月10日就开始进行每周总结,将近1个月时间,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方向:心理、情感、成长励志这几块,我又把这些统称为“自我成长”的领域。

虽然看起来只花了1个月就找到了写作方向,但复盘时却发现,自己此前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懵懂时期,无论是在当编辑还是软文写手那几年,基本没有深耕的领域。要形容过去的自己,就好比一只“聪明”的猴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质疑,会因为好奇而广泛涉猎,也会因为恐惧而逃避、事事浅藏辄止。

我喜欢这只小猴子,因为它可爱活泼有勇气。但同时我又很可怜它,它看起来总有着莫名的恐慌和自我质疑,即便锻炼出了能力和经验,但还是像一只流浪的猴子:缺乏踏实感。那种内心深处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一个接着一个。

以前对于写作,自己一直站在一种进攻者视角,很多好东西都要抢过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抢夺“属于”别人的目标,抢夺别人的注意力,抢夺别人的思想。“抢”的思想,快感仅存在于“抢夺的过程”,当最终拥有了,快感消失,虚无感就会产生,然后又进行新一轮的抢夺。

现在的我,更感觉自己是一只正在建设自己的“花果山”的猴王,或是一棵正在长大的树:不断在“花果山”培育小猴子,栽种树木;不断剥落枯萎的树皮,长出新的枝丫和绿叶。直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直到成长为一棵不断成长的树木。

我能感受到,那只小猴子不再为了躲避恐惧而四处奔跑,它找到了给自己定义的位置,稳稳站着,汲取万千世界的营养,不断搭建自己的家园、强壮自己的身体。他不再飘忽,每收获一点,就能感到自己更完整一点。

在写作上,我已从进攻者视角转变为接受者视角,不再像以前一样盲目地阅读,陷入“阅读欲望”陷阱,也不会因为焦虑和恐惧逼迫自己日更,不会因为想要成长而不知疲倦地报名各种写作课、购买各种教写作的书籍。

站在接受者的视角,我首先去体验自己是什么,我在哪些方面表现得好,我拥有什么。从自身出发,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不断实践和总结,再从浩瀚的人类知识宝库里撷取那些助长成“自我体系”的精华。

当我不再需要通过“抢夺”来获得快感和安全感,看到那些饥渴于阅读、学习和从众行为时,自己一点儿也不会焦虑。因为知道自己需要培养的是那颗自己的“大树”,不是自己需要,跟自己目标方向不一致的,就不会给予过多关注,不再想要抢夺。

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我要做的非常简单,在心理、情感、成长励志这几块区域进行阅读、时间管理、接触的人和事情的注意力精准投放。

阅读上,以武志红和卡尔·罗杰斯的心理学书籍为主;只关注投资理财、情感类公众号,其它的都已删除;在时间和目标管理上结合自身情况,确定每周3-4更,涉及目标区域;放弃一部分“无效社交”,接触和写作方向相关的人和事,把注意力投放到对自己有成长价值的事情上。

当我能真正感受到自己,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方向,便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这种感觉不再是飘忽不定的,在努力时,感觉更为充实;放松时不会过分自责;当看到别人奋进、焦虑时,不会盲目羡慕与跟随。

写作,当你不再用奋斗去驱除恐惧,而是反过来让自己先面对恐惧,当你不再害怕了,不去争斗了,你才能看到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个东西,然后从内心深处涌起拥抱它的战斗力,那才是真正强大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40天后,我的第一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