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一)

《论语》学习之90601

记得孔乙己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上学的时候没学过,也没人教过。后来参加工作后,要讲这个内容,只能比着参考书念一通。只记着孔乙己的茴香豆不多了。如今读《论语》,发现鲁迅说这句话也是有含义的。

【原文】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白话】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了吧?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的才能呢?”子贡说:“这确实是上天成就他的大圣之德,又使他具有多种才能。”孔子听到了,就说:“太宰真知道我吗?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多会一些卑微的技艺。君子需要多的才能吗?不需要多啊。”

【思考之一】多才多艺和圣人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圣人?繁体字的“聖”,上部左边是“耳”,代表已经闻道,可以通达天地之道;上部右边是“口”,代表能够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部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于天下。所以,圣人就是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明的人。《宪问篇》孔子曾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智者、勇者,圣人也可以说是仁德、智慧和勇气三者都圆满的人。很显然,多才多艺不是圣人的特质,仁、智、勇这三达德才是圣人的特质。

其二,圣贤君子一定要多才多艺吗?蕅益大师《论语点睛》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乾坤太极皆器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无非器也。况瑚琏斗筲而非器哉?李卓吾云:下学而上达,便是不器。此言得之。”乾坤、太极都只能称之为“器”。如果仁者见到“道”而称之为“仁”,智者见到“道”而称之谓“智”,那么这个时侯的“仁者”“智者”,也只能算是个“器”罢了,更何况是见识浅薄的瑚琏斗筲之人呢?李卓吾说:“如果能下学人道上达天道,那就可以称为不器了。”这句话很中肯啊。

所谓“下学”,就是通常所谓的才艺能力,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方面,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多能鄙事”等等技能。那么圣贤君子是否一定要广闻博学、多才多艺呢?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博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博地学习,笃实心志,切实钻研而贴近思考,而仁德就在其中矣。一个求君子之道的人,一定是个广闻博学、多才多艺的人,因为君子的目标是成就圆满的仁德,有一点不通达就不能圆满。历代儒者都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来要求自己。所以孔子感慨“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对一个希求广闻博学的君子来说,这些“多能鄙事”,一点也不算多呀!

其三,多才多艺的人就一定是圣人君子吗?不一定!若不能“下学而上达”,只是希求多才多艺,以为君子所做的事就是多识之、多能之,那就完全错了。钱穆先生说:“子贡之答,孔子既是大圣,又多能,皆天纵使然,则多能之非即是圣,其意亦显。”这里子贡已经听到了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理,认识到只是“多能”不能成为圣人,然子贡把“多能”也归于“天纵使然”,与孔子的思想还是有点距离。子贡执取上达,没有了解到孔子上达有其“多能鄙事”等下学处,“多能”并不是“天纵使然”,孔子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太宰执取下学,没有看到“多能鄙事”只是个下学处,君子要由此下学处,上达至究竟处的。看来太宰偏于下学,子贡是偏于上达。

孔子听了太宰和子贡的对话后,既不敢以圣人自居,又担心人们把多才多艺的人当圣人看,于是就非常善巧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太宰是知道我的呀!因为我小时候生活贫贱,为了生活,学会了很多鄙贱的技能。君子是要多才多艺的呀!但君子不仅仅是多才多艺的呀!”孔子点出了太宰与子贡各自遇到的问题,正是我们每个修行人的困惑。是对于每个想追求君子之道的人所做出的回答。

这里,太宰好像比达巷党人高明了些,不再说“博学而无所成名”,好像他已经意识到夫子的圣人的气象,但对圣人的理解还只在多才多艺上。而子贡尽管比太宰的认识程度高明,但还只是停留在“天纵之使然”。而夫子则不然,孔子感慨对一个希求广闻博学的君子来说,这些“多能鄙事”,一点也不算多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