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美、恶,善、不善,皆人为因素造成的相对的观念或概念。

2、有、无,亦一个事物的隐或显。不同于上章道体本身的有、无。

3、难、易,长、短,高、下,前、后都是相对人为观念上的对立形成,并且在对立关系中的彰显。相互依存,彼此转化。

4、音、声相互和谐。单个为声,不同声之组合为音。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经解】

        第一章我们解读了世界的本源,根据这个世界的开端、本源,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这种方法,提出一对重要的范畴“有”和“无”。沿着这样一个思路,第二章也讲的是世界运动的规律,以及我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两句话——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大家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你不知道什么是丑,你怎么判断这个事物是美呢?反过来也是一样。“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是一个好事,是一个善事,那你一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善的,一定有这个标准,你才能做出这种评判。

        所以下面这些是什么?就是《道德经》的总纲,它把后边要展开论述的一些内容,在这个地方都提前给大家列出来了。就像我们看书那目录一样。

        “有无相生”,有和无相比较而存在的,相辅相成。以第六十三章开头的这九个字为例。“为,无为。”为不就是有为吗?你想要有为,你得明白什么是无为,想要得到这个实的,你得知道什么东西该舍,该去掉。“为,无为。”这三个字就这么断句。“事,无事。”想做成一大事,那你要知道在哪些方面你得应该无事、不多事、不干扰别人,别让那么多繁杂的东西把自己全部填满,不要瞎折腾。“味,无味”。最有味道的是什么?是没有味道。这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叫真水无香。等到大家喝了各种饮料之后,又回归到喝白开水喝茶的时候,这是最好的。这个没有味道,反而是味道的极品,达到了最高点。

        “难易相成”,其义有三:一是63章:图难于其易——“天下难事,必作于作于易”,难以完成的事,必从容易的一步步做起;二是防微杜渐,古语有云:“禁微者易,救末者难”,小病好治,酿成大病治则难矣!三是63章又说:“多易必多难”——开始把事情想的很容易,就会感到做起来困难越来越大,所以一开始就要对困难有充分准备。

        “长短相较”,长短在讲什么呢?在讲人的长处和短处,“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所以你看人要是都看到别人的长处,就不断地学习进步,如果你总是看别人的短处,抓到就拼命讽刺,伤人又害己。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只要人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他的长处、用处,做领导者做统治者要了解属下的长处优点。物也是一样,垃圾合理分类也能化废为宝。

        “高下相倾”,是说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者必被打倒,只有善于处下者方能越来越居上。位置越高者越应懂居下,水低成海,人低成王,比如“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61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66章)。

      “音声相和”,习近平在讲到文化多元化时引用过这个说法:假如做羹汤时不用多种食材、调料,而是只用水来煮水,谁能食之?音乐只是一个音,谁能听之?所以说“音声相和”才有美妙的音乐,而天下万物之道理莫不如此,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相和谐而进步,这就是永恒的规律啊!

        “前后相随”,有前才有后,有后才有前,在《道德经》里边,前和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对非常有智慧的概念,什么事情呢?如果我们做事情想要站在前面,领着大家,你必须知道什么东西你得放到后面,你才能把前边这个位置站得住、坐得好。“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你要想站在前边,领着后边这些人做事,你要想成为他们的核心、真正的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你才能够居前。如果你站在前排,位置优越,有什么利益你要先抢的话,后边人抢不过你。什么好处、利益都抢在自己手上,后边人有的就离你而去了,更多的就起来把你推翻了。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范仲淹后来就把这句话演化为在《岳阳楼记》里边,成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就是讲前后相随吗?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有了功劳,有了作,为,不要居功自傲。历史很多人有了很大的功劳之后,居功自傲,最后的下场都非常糟糕。天地创造了万事万物,它不是用占有的态度来对待;

        不管我们对别人有多大的好处、多大的恩德,都不要把这个当作倚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浅谈】

1、本章是老子“有无相生,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哲学概念的初步论述。前两段讲物极必反。其后八句都可以用代入式替换,进一步说明相反相成。(这种论述方式在后面七十多章多次出现)最后推导出结论。

2、为人处事之道亦然,人必顺应大道“慈”这个最高境界。对于一个真正证悟大道的人就是做领导要行“不言之教”,秉承“相反相生、万物作焉而不辞”,以身作则传大道,甘为人梯,孺子牛!这个道理不管你我暂时懂不懂,都必须傻傻的坚持。

3、抱着奉献之初心,成全别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最后他人成才,自己成长、成功双赢!越弗居,成就越大,因为这合道。

4、“万物作焉而不辞”,处无为之事,绝不是常人理解的顺其自然,那是不负责任,是得过且过。更不能妄为、乱为,多为…而是要行不言之教,真正去付出,不图回报,肯受委屈,放下身段,从他人视角换位思考,才是真正的为无为。

5、总结《道德经》最核心的十二个字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甘愿为他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守护、陪伴而不计任何代价!同时不居其功,不占有他。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真正的意义是无掉人为的事情,把人为的事情恰到好处的宛若天成。知道哪些该舍,该不做!既使做了,又闷声不响,舍才能有所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2《道德经》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