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时候,夹了一本很专业的哲学书《敬畏生命 阿尔贝特、施伟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走马观花的浏览一下,才发现自己才疏学浅,对于哲学基本就是门外汉。可是这并不代表我对哲学的不屑。因为我知道科技来源于哲学,哲学出自于宗教,宗教又源于神话。我还知道牛顿、爱因斯塔这些科学家最后都投身到哲学、宗教领域。人类、人生的终极问题的答案的所在地。读不太懂,但并不代表没有收获,对于我这种拾到篮里都是菜的人,还是先写写心得。
施伟泽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个头衔吸引了去看了这个人的简历,结果震撼到了我,因为让我想到了我心中的偶像—王阳明。他们都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家、实践家。
施伟泽出生德国的一个牧师家庭,和睦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铸就了他健康善良的身心,30岁就获得神学、宗教博士,同时还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家。一次偶然机会看到非洲招募医生,他就用了8年时间取得了医学博士,和护士妻子从此开始了非洲加蓬的医疗救助工作,直到90岁生命终止。最可贵的是在非洲救治的几十年间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敬畏生命。”
从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而且我坚信他90年的岁月是身心合一、向快乐而生的。施伟泽打动我的还有他的思想里面很多的内容来自中国的传统文施伟泽打动我的还有他的思想里面很多的内容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和钱穆、梁启超有许多一致的观点,而钱穆的书我略微看过几本,很是认可,自然就觉得亲近,梁启超是在听完《南渡北归》心生敬仰的。亲其亲信其道。
敬畏生命的思想核心是: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保持生命,促进生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这是道德的根本法则。施韦泽的生命观源于他长期以来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不满。
在西方思想史中,从古希腊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近代的文艺复兴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人类的自我膨胀到了极点,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你弱小民族的毁灭随处可见。但20世纪人类的发展打破了这种盲目的乐观,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环境的破坏,新的疾病出现让人们不得不思考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做?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由此应运而生,他一次次的呼吁人类伦理道德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人、自然万物的敬畏基础之上。他认同佛教的不杀生,推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但是否定宗教的回避现世,追求来世的观点。他认同中国的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肯定孔子孟子提出的仁爱的观点,他认同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肯定了老子庄子的顺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之道。他认同宋明以后融合了佛家思想的新儒学,肯定了朱熹王阳明的理学和心学。施伟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让我的内心荡起涟漪。
人为什么要学一些哲学?为了人生不困惑,为了一辈子的从容淡定,即使面对死亡,因为人的一辈子就是在不断的走向死亡的过程。所以几个问题就够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就是前世、今世、后世。怎么走过?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这三个关系的答案在中国文化里都有答案。
人与自身的关系,就是修身,你可以像朱熹说的格物致知,也可以像王阳明说的致良知,殊途同归的最高境界就是修的身心合一。只有这样你才不分裂。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三字经里面念叨的忠孝悌,就是三纲五常。现在社会就是处理好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家人细分妻子、老人、孩子、妯娌。朋友细分生意的、玩乐的、知心的等。同事细分上级、下级、平级等。关键是搞明白不同的相处之道。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穷则独善其身,富泽达极天下。
这么一想,中国古人早已经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了。施伟泽都要从这里面找到基本的伦理,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所有的思想生命力长久与否的唯一尺度就是符合人性否?也就是人道否?
中国文化应该最符合,因为他的出发点是宗法,是家族,从对待家人的态度,推及到他人,及社会,及全人类。这种有操作性,也把人性之善扩大化。所以古人的天下大同就是如此吧。
施伟泽的半辈子都献身在非洲的医疗救助事业,不就是最高的人道?不就是良知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