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七绝诗|《示儿》No.4

《示儿》配图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我本来知道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让我悲痛。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我!

作者: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越州山阴(今绍兴)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留绝笔《示儿》与世长辞。一生笔耕不辍,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存世九千三百余首,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描写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爱情诗等类。艺术风格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辛派词人”中坚人物,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其词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词境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风格多样,有的清丽缠绵真挚动人,有的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而最能体现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在散文上也颇有造诣,兼善众体,构思奇巧,文笔精纯。史学成就除三作史官时所修的《两朝实录》和《三朝史》,更在于他私撰的《南唐书》。书法是他理想的寄托和永远的追求,擅长正、行、草三体,尤精于草书。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注释:(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3)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4)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5)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背景:此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十二世纪初,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在这一历史时代,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他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68岁时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临终之际,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鉴赏: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首句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第二句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悲”是句眼,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表明心有不甘,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因为“不见九州同”。“悲”,是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是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是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是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第三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最后一句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千百年来“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不失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示儿》书法

【作者&编辑】不了兄

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一个才华横溢而忧郁的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词鉴赏|七绝诗|《示儿》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