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秋,长江之歌(21):小姑前年嫁彭郎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8日(2):安徽安庆·小孤山

        客轮继续往安庆方向东北而行,航道即为江西与安徽的边界。阳光灿烂,江风拂面,站立船舷,扶栏眺望,舒畅之极,便觉人生知足矣(何况刚经过雨淋之苦后)。

        “呜——”汽笛似乎也舒坦地鸣叫着,把声音拉得很长,很长。


小孤山(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大约进入安徽境内两个小时,客轮左舷出现一座孤零零的小山,这就是被称为鄱阳湖内大孤山的姊妹——小孤山(呵呵,没有见到姐姐,见到了妹妹也不错)。《嘉靖九江府志》载:“小孤山在(彭泽)县北十里,大江之中,孑然为中流砥柱,故名。”小孤山被誉为“长江绝岛”,它“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与南岸的澎浪矶相对峙。这里东有马当之隘(马当为今马垱,是长江最重要的要塞之一,地处江西彭泽县境内,北临长江。山形似马,故名),西有鄱阳之险,可谓险关天成也。

        南宋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其中笔墨过处就有对小孤山的精彩描述:“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险峻陡峭)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也。”“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指北宋大诗人苏轼的诗)有“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贩货的行商)莫漫狂(纵情、放荡),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引自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徘徊不忍去)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持,抓)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庙堂里管香火的人)云,山有栖鹘甚多。”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世俗将彭浪转称彭郎,将小孤转称小姑,有“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语)之说。传说有多种版本,都很优美动人。之一:彭郎的善良得到了仙女小姑的回报,又因恶魔压迫,彭郎随小姑投江而化为“小孤山”与“彭浪矶”。之二:聪慧懂医的小姐小姑与善良的卖鱼郞彭郞后花园相会,私订终身,即使被老爷拆散,小姑也追随彭郞而去,靠行医打鱼谋生,过着贫苦而自由的生活。之前彭郞送小姑一条拾来的金鱼,原为龙宫小太子,因贪玩遇险于沙滩,龙王救走小太子而杀害小姑全家。小姑彭郞回乡祭奠,船过洞庭湖口黑夜遇盗被活活拆散。后小姑欲投水自尽被峨眉山普贤真人相救,小姑从师后却日夜思念彭郞,师傅允其寻找而去。小姑遇险摔落,营救她的樵夫正是彭郎,更觉得患难夫妻,恩爱不已。夫妻俩又重新过着男打鱼、女行医的自在生活。谁知又为小龙所害,幸亏小姑的师傅及时赶到,将小龙劈成两截,化成南岸石矶和北岸江心孤石。后人们便在江南石矶上修了彭郎庙,在江北孤石上建了小姑庵,用来镇压孽龙,并把它们称为小姑山(又称髻山)、彭郎矶。


        下午3时,船泊安庆。

        远远地,便见一高塔矗立岸边,一如鹤立鸡群,独领风骚。其实不然,安庆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一位姓偃的大夫被封为皖伯,其封地称皖国,安庆便属皖国管辖。战国时,安庆又为楚国属地。三国时,成了东吴称雄的江北要塞(大将吕蒙镇守)。“安庆”二字最早见于宋代。安庆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但最为引人注目的,要算枞阳门外的迎江寺与振风塔了。

        安庆位于安徽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安庆古城(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我与小廖随拥挤的人群下了船,尽管时间很短,我们还是决定去振风塔看看。我们在繁华的码头集市上紧走着,穿行于人流中,看似很近的振风塔却老也走不到。而当我们快要走到时,一瞧时间仅够返回船上了,便只得急急往回赶,还得拼力气挤上船。汽笛一声长鸣,客轮开动了,把个振风塔渐渐地甩在了身后,让人好不遗憾……

振风塔(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相传安庆风水好,地形宛如一艘船舶,振风塔便是船的桅杆,“船”的前面有两个大铁锚,伸得远远的,拉住这艘大船,不然好风水便会被江水冲走。至于振风塔,说法更奇,道安庆地势如同“青龙昂首”,是“人文蔚起之兆”,必须“镇以浮图”,好风水才不至于跑掉。

        振风塔似乎并不愿离开我们的视线,它依依不舍于我们这两个,曾经想去亲近它的崇拜者呢。振风塔所以名闻四海,是因为设计者(北京白云观老道张文采)吸取了历代佛塔建造之优点,融汇了中华建筑艺术之特性,独运匠心而成。塔分八层,据说全部为砖石结构,挺拔秀丽,气势宏伟。一至六层设有石栏环绕,檐角飞翘,铜铃悬空,微风摇动而叮当悦耳。据说塔门变化多端,门门相似,有通有塞,游人往往碰壁而返,喜笑自乐。当然,塔内还有砖雕佛像六百多座,已然入不了我们的想像……振风塔,早已消逝在地平线下了。

         斜晖无限美,水光接青天。瞧,天边上,从长江两端呈孤形排列着起伏的山峦,前前后后,错落参差。天色越渐朦胧,波浪般飘浮的线条,越发显出优美动人的韵致来。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1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3·秋,长江之歌(21):小姑前年嫁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