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常态化带来的思考…

经过两个月的“新冠病毒折腾”,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估计都已经从最初的盲目、紧张、到逐步松懈、无聊、再到慢慢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基本上还是以中国向外这样的趋势)也相继“沦陷”,不出意外,也都将经历与中国类似的一轮循环,只不过由于医疗水平、人口密度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差异,这个循环的持续时间会“有长有短”而已。

当然,病毒并不会被彻底消灭,作为一种对宿主杀伤力相对轻微的微生物,显然新冠病毒给自己找到了一条不错的长久生存之路。而作为我们人类,在没有全体产生免疫力之前,与之常态化共存成为接下来的必然。


能够让大家稍感放心的事情就是:一个能制造巨大灾难的病毒,必须即拥有杀伤力,又具备传播能力,而新冠病毒显然是个“蹩脚病毒”,传播力的确强,但杀伤力有限。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可能制造出类似我们记忆中历史灾难大片那样的致死效果。

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逐步提升,我们早已意识到病毒等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人体与其说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如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群落,我们不是在和微生物作战,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科学家早就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从头到脚每10个细胞里大约只有1个是人类细胞——其他9个细胞都是细菌,它们覆盖在我们的皮肤上,住在我们的肠道里,长在我们的口腔里。当我们分析人体内外基因信息的多样性时,我们身上每1000个基因信息里,只有1个适宜叫人类基因。

站在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日渐全球性的病毒防治,大致可以形成如下两套战略方案:

方案A、建立一整套可靠高效的全球化防御体系,尽可能在源头捕捉住病毒,在它形成大规模流行之前就将之束缚在牢笼之中,这个方案可称之为“主动防御”。

该战略方案执行依赖三个目标:

a1、尽早识别地方性流行病(Epidemics);

a2、评估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s)的概率;

a3、在致命的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之前遏制它。

全球化的互联网技术、极低廉成本的样本采集能力、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地理信息技术GIS、医疗信息化技术等,以及无数致力于奉献生命的志愿者的努力,使得主动防御能力似乎有了建立的可能,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简称NIH)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都正在进行类似的研究,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U.S. Department of Defense's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DARPA)的“预言”(Prophecy)项目之目的,也在于“成功预测任何病毒的自然进化”。

然而,令人不得不忧虑的是,对于高杀伤力的病毒,由于其迅速消灭了宿主,其实也完成了自杀,所以往往很难转变成为全球性流行病,而对于低杀伤力的病毒,则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

小规模的地方性流行病,往往发作于欠发达或者不发达地区,跟踪和监控极为困难;

即使及时发现,采取遏制措施往往需要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和手段,目前我们尚缺乏这方面的条件;

全球性的快速流通网络,可以在24小时内将人送至任何地点,而目前罕见少于2~3天潜伏期的病毒;

强制隔离往往伴随着人道主义灾难,这是极易被忽视的一点却又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即使隔离成功,由于病毒并未扩散,因此大多数人并未产生抗体,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一旦再次扩散,则病死率仍会大幅度再现。


再来看看方案B、指的是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人体自身的免疫体系,利用科学手段唤起免疫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仅是疫苗,更包括目前尚处于极其前沿阶段的某些生物技术,这个方案可称之为“主动免疫”。

该战略方案执行依赖两个目标:

b1、研发可靠有效的疫苗(或其它免疫力增强医疗手段);

b2、从核心节点到周边,尽可能多而快得下发和部署该疫苗。

很显然,这两个战略方案不是冲突而是矛盾同一的,往往是方案A与战略B并举。尤其是针对新冠疫情这样的相对病死率较轻的病毒。

在实际情况中,当一起新疫情开始,往往主动防御机制几近失效,而主动免疫机制还未起效,此时,就会进入一个很有趣的阶段,姑且称之为“被动免疫”阶段。

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基本上都或多或少错失了所谓窗口期,所以基本上都直接进入到“被动免疫”阶段,这时又分化为两种应对措施,其一(方案C,可称之为“力挽狂澜”),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通过超强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力,通过强力隔离,将局势回转到方案A的道路上,重点是对非隔离区的保护;其二(方案D,可称之为“佛系抗疫”)则是目前新加坡、韩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采取的举措,也即从宏观角度上,采取类似针对流感的做法(即使没有特效药),放弃隔离,这样大多数人会感染(这个进度越快越好)并通过自身免疫力产生抗体,从而形成“无形的病毒隔离墙”,从而限制病毒传播,间接实现方案B,其重点是对免疫人群的保护。

先看方案C,目前效果的确斐然,即使在新冠疫情最为肆虐的二月份,我们的空运、铁路运输能力仍然极为强悍(人员物资调动能力是日本的数倍)。在一周左右,就能建成上千床位的高等级战争医院,并调配数万医务人员以及相应的物资闪电般到达前线,甚至身后还有数百万在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这简直是一场史诗级的战略物资配置能力的展示,已经可以提升到向全球产生威慑,从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经过国内上下的努力,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这场空前惨烈的疫情进行了有效的控制,目前已接近收尾阶段。同时,这背后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也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数百亿资金的调拨、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出台,甚至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已经落地,这在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是极为有难度的操作。可以想见,随后一定是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高涨的股市,以及快速反弹的中国整体经济。

但是,也正是这个方案,我们也不得为湖北尤其是武汉地区讲一声对不起了,封闭隔离带来了巨大的地区性灾难,以及可能数十年才能平复的脆弱心理。

当然客观冷静的说一下,武汉地区较高的病死率主要还有两个原因:过度医疗,重症患者都用大量的激素,抗生素,开刀插管,呼吸机,人工肺,一顿折腾肺炎没治好其它肝、肾、心脏多器官都衰竭了,健康人按这个程序折腾一遍也很难生存;另外就是过度恐慌,有些人被感染后第一念就是完了要死了,情绪极其低落,负面情绪有很大的杀伤力,会影响到身体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武汉加油!

再看方案D,这的确听起来像是个匪夷所思的想法,但是对于某些地区,这样的措施似乎也很有效。目前,最早一批疫情发作的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已经趋于平稳,欧美正当其时,估计后期也相对乐观。

但同样的,这样的被动免疫战略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大面积的感染很有可能带来病毒的变异;

虽然病死率低,但是如果大面积感染的话绝对死亡人数还是会不小,这对于其他人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

同样的也会带来人道主义危机,尤其是年纪较大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应该关爱的人群。

另外,面对事物的主动应对的积极精神,恰恰是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而这种“佛系抗疫”,也有悖于人类发展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做到力挽狂澜当然最好,佛系抗疫是某种无奈之举。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值得推介,就是“风险素养”,尤其是全社会公众风险素养,拥有能够了解病恰如其分的解释流行病信息的有见地的公众,包括政策制定者及保持镇定且听从指挥的大众,是流行榜防控的关键环节之一。

也许接下来,如何提升全世界公众的风险素养,才是长期与病毒共存的解决之道。

“宇宙本身的发展并不会反过来考虑人类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冠疫情常态化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