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轻谁重》教学反思

《谁轻谁重》这一节课是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个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分为了三个环节。第一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猜一猜在泡沫块儿、小木块儿、勾码、大橡皮、小橡皮这五种物体中谁轻谁重;然后再让学生用手掂的方法,再比较一下谁轻谁重;最后再用小天平来量一量谁轻谁重。

  但是在试讲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学生在使用天平的时候是有很大问题的,他们也很难想象到,为什么要用曲别针来衡量物体的重量。同时我高估了学生的情况,一开始我觉得学生要用手掂一掂这五个物体一定会很快的就比较出到底谁轻谁重。因此我将这五个物体的重量就设置的比较接近,一个大橡皮和那个木块的重量非常的接近,大橡皮和小橡皮之间的重量也比较接近,乒乓球和泡沫的重量又比较接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我们把这个物体的重量设置的非常接近的时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非常少,他很难去用手感受到谁轻谁重。因此在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手掂以后,排序的结果仍然非常混乱。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乒乓球这个材料去掉了,换成了钩码,这样至少学生在第一次第一次预测的时候,他就能够将泡沫定为最低。同时,我也将小橡皮的重量进一步减轻,一开始小橡皮是大橡皮的3/4左右,在第二次改进中,我将小橡皮切的是大橡皮的一半儿,也就是说小橡皮和大象皮的质量正好相差了一半儿,学生就比较容易区分了。还有我将乒乓球换成了钩码,这样的话能学生在第一次猜测中,通常会把泡沫认为是最轻的,其他几个可能拿不准,但是在第二次用手掂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认同钩码是最重的,泡沫是最轻的。这样只有小橡皮、大橡皮和木块的重量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小橡皮一定会比大橡皮重,所以学生真正拿不准的其实就是大橡皮和木块。此时,老师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天平。从最后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很好的。学生的学习非常的顺利,而且兴趣非常的高涨。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轻谁重》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