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还是社交焦虑?

        与人交往,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就是其中一个。前些天开车回家的路上,在“得到”上听到一个名词——社交焦虑。文章中提到了害羞和社交焦虑的区别,“害羞是一种短暂的心理问题,克服最初的害羞之后,就不会再经历社交焦虑了。而社交焦虑会使人们认为自己会做出一些引人奚落或者让自己尴尬的事,觉得其他人在对自己指指点点,因此让人变得悲观消极。”仔细地对比之后,我想我并不是害羞,我是社交焦虑。

      高一的时候,有一次班主任随机点名,让同学们上讲台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老师点到我的时候,我就开始紧张。站在讲台上的那段时间,腿都是抖的。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要说什么,就这样,仿佛时间凝固了一分钟。我望了望班主任,幸好班主任贴心地为我解围,才得以顺利地走下讲台。至今我依旧没有忘记我当时的感觉,或许当时大家都觉得我是害羞的。

        还有就是大学考研面试的时候,明明在场外的时候都想到自己要说什么了,但是面对面试官的时候我依旧脑子短路了,结果造成了我没有通过面试。

        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自信,所以找工作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容易的时候。当时想的就是,不论待遇如何,只要肯收留我就很不错了。现在已经工作了六七个年头,即使对于现在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我依旧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我还是害怕面试,那种焦虑和担心不知道有谁能够知道!

      我想,我需要做出改变。

        文章中介绍了三个克服社交焦虑的办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减少自我关注。

作者给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走;另一个是下定决心不去想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经历,将注意力集中到周围事物中。这个对于我是适用的,我总结了我焦虑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比如要面试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之前失败的面试经历,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感觉而忽视了周围,导致事后懊恼后悔,这也是造成我焦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必须强迫自己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

第二,改变思维模式。

任何的改变都是一个心理战,我一直相信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能够明白自己在焦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规避,以免下次再次遇到。而且我发现最自己要求变高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强的焦虑感。因此,应该转变思维模式,找到有益于自己的。例如将一些词“必须”“应该”换成“我选择”“如果怎么样,我就会更好……”,用这种方式来激励自己。

第三,改变行为模式。

如果我对这件事情做了一个不好的预期,那么我就会特别地焦虑。也就是我很害怕未知,我不敢去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我使用了过多地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一个人在社交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行为,比如在谈话中会不自觉的拉衣角之类。而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就需要给自己的安全行为列一个清单,然后在实践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一贯做法,“直面恐惧而非躲避”,勇敢地印证我对结果的预期是不准确的。这样也许能够改变我的一些做事方式,从而减少我的焦虑。

        随着年龄渐长,遇见的人和事多了,也会有很多感慨。实践出真知,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是克服焦虑的最重要的法宝。为自己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害羞还是社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