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

边开车边和太太聊天,谈到这些年的变化,她感觉我变化挺大的,特别是说话方面,以前我虽然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也不是话特别多的那种;最近几年变化挺大,感觉变成了那种话特别多的人了。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变化,在和她谈论她们公司的业务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会发表一些直接的判断,特别是会有“我觉得”、“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你听我说”等等这些字眼,感觉指导的意味很强。

我听着太太的话,心里一阵不舒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想说话、想辩解,我意识到了自己心底的那股闷气,自己让自己闭嘴,沉默了下来。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太太的话,思考我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多话了呢?为什么会越来越有些“自以为是”呢?为什么心中一直有股气,让自己特别想表达呢?而且是有点那种反复唠叨的倾向呢?

经过几天的琢磨,我感觉是“满杯心态”在作祟,那么对应的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空杯心态”。大家都理解什么是“空杯心态”,可是很少人能真正地做得到。

做到“空杯心态”,就是需要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心底的那股表达的欲望,去对抗它;同时,注意感受一下你对你们在交流的话题是否有了什么主管的判断,在倾听他人表达的时候,注意疲敝掉自己心底本来的那个主管判断的影响,否则,你很可能会“听”而“不到”,因为这种情况下,你内心对话题的判断会影响你去听懂别人的意见;在表达的时候,尽量用提问的方式,用空杯的心态,去了解感受对方的意见;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尽量避免用“应该”、“你听我说"这些非常主管的字眼,尽量可以在理解对方表达的基础上做出你的意见的表达。

反复练习上面的这些,你大概就可以做到:少说多听,空杯去听,空杯去懂,理解之上再去表达(而非完全听不进去别人意见,主管的既成意见的倾泻)。

就像上述的我跟太太的这次谈话,第一反应,我是想反驳的,因为我的心底的那股闷气在牵引着我的表达欲望,我控制住了它,对抗了自己心底的那股欲望;放下自己心底的固有的成见,放下诸如觉得自己很懂、觉得自己是为别人好等等这些主观的既成的观点,努力让自己放空,努力做到空杯去听;感受着太太的表达,间或去提问一些她的主观的感受,问问我怎样做会让她感觉比较好一些,努力去理解她的表达,懂她的感受;在此懂和理解的基础上,就事实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表达一些事实、现象、感受,而非情绪。

这种“空杯心态”的练习,最要紧的是需要时时刻刻内观自己的心体的异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内心的那股表达的欲望,否则,会非常容易按照一贯的惯性行为下去。

我的做法是,让自己变得“迟钝”一些,说话、表达、行为等等,都稍稍“迟钝”一些,让自己来得及做出思维判断,去对抗自己的心体的惯性,长此以往,反复练习,慢慢让这种“迟钝”变成一种习惯。

迟钝一些,少说多听,空杯去听,空杯去懂,理解之上再去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