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探研--陈宝瑜先生我的教育生涯散记之十一

陈宝瑜先生简介:

陈宝瑜,山东莱州人,1935年12月出生,教授。1961-1983年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师,兼水工结构教研室党支部书记,1969年之后一段时期任系党委副书记。1969-1978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对清华大学的指示,带领清华水利系50余名教师,参加三门峡工程改建设计和黄河中下游治理规划调研,获得了周总理的鼓励,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扬。1982年起,他投身民办教育,是1984年创立的全国第一家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院校海淀走读大学(2003年改名为北京城市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在学校工作的30多年里,他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15部,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影响中国的500位杰出专家”等,是全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为民办教育事业的砥砺前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教育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论”介绍到中国,在我国产生了积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论”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 三个阶段。他把一国高等学校的在读青年与适令青年的比数定义为毛入学率。以毛入学率为度量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5%一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这也被简称为“三阶段论”,这为人们综合考虑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 在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每10万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到500人,只有日本、韩国的六分之一。我亲眼看着居住地周圈的一些高中生上大学无门,在家待着,家长们无奈的表情让人看着难受。自己和一些同事的孩子也都面对升学难的问题。从理性到感性我都强烈地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紧迫性,也很快地接受了马丁.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论”。

站在我国教育发展全局上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就产生了要把我国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论紧密联系起来考虑的概念。接着我就思考研究了以下两个问题:我国如何走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的特点是什么?与之相联系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体系是怎样构成的?我们海淀走读大学应怎样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贡献?我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作为一个自选课题不间断地进行了学习与思考。

初步学习思考后我认为:推进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理论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差别,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引入“高等教育发展论”可以更科学的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同国际化标准接轨。所以我们首先应积极总结本国经验,把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按毛入学率的度量方法,纳入高等教育发展论的轨道,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扬长补短,改革创新,沿着“三阶段论”的发展思路,继续推进。

在查阅一些文献后得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行国家,因国情不同有各自的道路。美国模式是依靠公立、私立大学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可说是“公私共济,协调发展”。西欧模式主要是依靠公立高校,以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为主,民间力量基本上没有投入。东南亚模式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则主要靠发展私立大学来承担,私立大学的发展主要靠收学费支承。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转型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是依靠政府投入、公立高校的规模扩张。制度转型后则开始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借助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和民间资金,迎来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期。

立足我国国情,兼容并蓄,借鉴各国有益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以改革开放思想为指导,在深入思考后,我们认为: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在指导思想上应继续坚持“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而在新起点的布局上,应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以多样化之道开拓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我国从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高等教育一直贯彻高度集中的单一的公办教育体制。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下,这一制度与国情不相适应,严重地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到197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2.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形势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在积极挖潜扩大公办大学招生规模之外,1980年在北京创生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相应的社会助学教育;1984年从海淀走读大学开始创生了民办体制的普通高等学校。这就出现了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又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萌生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教育部等6部委提出试办按民办教育机制举办高等职业学校的意见。这样就把开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民办体制机制嫁接在一起了,解决了“要发展,但受国家财政资金不足”制约的大问题。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就出现了活力四射、多样化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代。到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了15%,从此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坎。以后的发展就更快了,每年以2-3%的平均增速发展,预计2019年后即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门坎。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势大好。统计表明,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精英教育对大众化的贡献率为41%,民办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20%,高等职业教育的贡献率为23%,社会助学与自学考试的贡献率为16%。后3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的贡献率加在一起之和为59%,超过了精英教育“独门独户”发展的贡献率。这样也就验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遵循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多样化发展的方针和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开创外延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思想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我们可以把这条发展道路的特色用它的结构体系构成来表述。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路主要由以下四种教育品类构成:一是我国传统的精英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适度展开仍然具有基础地位,主要靠国家财政加大投入;二是开拓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这是新生而伟大的教育力量;三是大力开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民办机制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多种办学形式;四是开拓自学考试与开放化社会助学相结合的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按市场化模式运行,造就没有围墙的大学。上述四个方面的高等教育品类加在一起可简称为“1加3”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构体系。

傅正泰校长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有“先见之明”,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向两个方向发展,即向“高”发展和向“广”发展。向高发展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培养学科型有雄厚理论基础的精英人才;向广发展就是培养职业型、有适度理论基础,在企、事业第一线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适用性人才。他还认为,培养职业性适用性人才要通过改革创新,开拓新路,我们海淀走读大学要在这方面主动探索。海淀走读大学在他的主持下,不但开创了民办体制的高等学校,也以同样的努力,成功地探索了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和以新机制多样化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之路。海淀走读大学被上级领导称为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在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傅校长作了典型发言,本校被树立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作出了示范。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观,同后来教育部提出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坚持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方针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实行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精英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多样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之路。我们还认为,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将成功地推进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探研--陈宝瑜先生我的教育生涯散记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