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聆听的真谛

2018年的11月9日早上,我忍不住要写下这样的一首诗。

听杂志导读有感

――罗丽卿

杂志导读情谊牵,

共同聆听心相连。

愿君研修结硕果,

超越自己永向前。

       18年11月8日我聆听了小学教学设计的杂志导读。我聆听了一个个的教学设计及其背后的故事。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可以这样设计。看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从加减乘除不同的维度让学生来观察,这样学生充分的有了一个铺垫,接下来老师又设计了题组练习。练习题在设计颇有梯度。我一边在听一边在把关键的地方记录下来。教师语言简洁,分析深刻,像是一位思考着巨大篇幅的创作。

      之后我们又聆听了教材解读的视角,比如以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推演至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在教材解读的视角上有高观点下的教材解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材解读。听着一个个专家的介绍,我一直沉浸在聆听当中。        接下来又聆听了周长的教学设计。在导读老师的亲切的交谈当中,我们一边听着专家的分析,一遍享受着这独特的风光。

        老师使用了七个情景建构周长的概念。第一个情境,出示一些图比如数学书三角板和园圆理解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的感悟当中理解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在指一指活动中学生的感悟来理解封闭图形的周长。情境三,学生在变一变完善周长的概念。比如出示类似于月亮,还有不封闭的图形。情境四,通过补一补活动深化对封闭的理解。学生来理解封闭图形的含义特别是理解从起点回到起点。情境五是通过量一量了解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可以出示三角形、四边形和圆。情境六,比一比甲乙两部分周长会发现两个图形的周长相同面积不同。一个部分出事的是一个规则的到不规则的这个变化过程。情境七,在拼一拼的活动当中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当然这些图形都是面积四平方厘米,但是它们周长却不相同。在这个过程当中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渐渐的,我开始明白真正好的课堂其实是一种好的教学设计。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种建构的过程,是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有递进层次的数学情境。在这种有坡度的学习当中,就是充分的运用举例、对比、反例、变式等多种手段。在这种互动的过程当中凭借着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丰富理解还影响学生,同时也感染学生。让我非常欣赏和喜欢的事在这七情境串串联下,每一个题目所承载的作用非常明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景不能只为了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是过多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课上的情境一定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当然也有关注现实生活的作用。

     其实在刚刚提到的一节积变化规律过程当中,就是有意识地复习。那我们就来思考复习它的作用和意义价值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复习一定是为了新知做铺垫。设置一些有过度性、暗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开思维通道。也就是说,复习和情境学习并不矛盾,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的起点,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问聆听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