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应“伤离别”

01

今天早上去看中医,才知道今天是俞大夫最后一天坐诊。

我问,那您年后什么时候看诊?

他说,我以后就不在这里了。

我又问:那我们应该去哪里找您?

他说,或许会去某某中医院待一阵,再或者等等我们自己的。

我没再问下去。

从去年年底朋友推荐我来这里看中医,到今天开最后一次药,对于这位年轻有为的大夫,既心生佩服,也充满感慨。

从医院挂号出来,我给Z发了条微信,告诉他俞大夫明天就要离开这座刚刚建院一百年的三甲医院了。

他回复到:真是有能力啊

02

一周前,我接到朋友J的电话。

因为出乎意料,我隐隐觉得出了什么大事。

果然。

她淡定地告诉我,她要离京了,跟随爱人到南方去。

我问,你咋舍得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北京户口、人人艳羡的央企高薪以及孩子的教育机会?

她说,这些都是别人眼中重要的东西,什么最重要,只有自己知道。

03

一个月前,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一位同事离职。

新的机会很好,虽心中不舍,但同时为他感到高兴。

欢送宴上,他表达了自己对单位的感恩和领导挽留的感谢。

“咱们这里真的很好,工作顺心,同事贴心。但是,就像那句话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04

最近一段时间,感觉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论是朋友、同事、亲人,还是仅有几面之缘的俞大夫。

很多变化并不是一下子就发生的,可能只是源于一颗小小的种子,只是当时的一个小小的梦想或者说想法,然而当日复一日地浇水、除草、盼望之后,借着一阵春风,它就这样不经意的长大了,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就改变了世界。

这些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变化,对于经历并不丰富的我来说,已然是足够的大,每一件对我来说,都大到足够与一个人的生命走向直接相关,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一个人人生中的节点性事件。

因此,听到这些消息,总让我觉得感伤。这种感伤,让我记起了五岁时的某天傍晚,和几个好朋友开心地玩了一天之后,大家要各回各家吃饭睡觉时,我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的感觉。

虽然也明白,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孩子会长大,父母会变老,我们也一天天由奔放自由的青年逐渐走向充满桎梏的中年,以及步履颤巍的老年。

这个时代人的变化之快,正是这个变化飞快世界的投影。

05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记忆里与离别最相关的一首诗就是这首《雨霖铃》了。这首词从头到尾充满了一种失落、无奈以及永不相见的悲痛。在古代,因为受限于交通和通信工具,一旦分别可能真的就是终身难相见。时过境迁,当下的离别,更多的是综合权衡后的主动选择,离别不是因为被逼无奈,而是为了摆脱困境,追求更理想的生活。

既然是因为更好的选择而选择离别,那为什么要去伤感?

恐怕这份“伤”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故人离开,会引发我们对往昔美好记忆的回忆,伤感“此情可待成追忆”,此为“第一伤”;大多数的离别,都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或多或少对生活会产生影响,我们伤感失去此人此情,也伤感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此为“第二伤”;旧的已去,新的未来,针对变化须作哪些调整,这些调整是否可以预测,这些忧虑正如同当下看起来完美的选择放在生命长河中是否会完满如初一样。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为“第三伤”。

原来,“伤离别”的本质其实是为不确定性的未来而“伤”。

想明白这些,就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离别”了。首先,离别意味着变化,变化背后隐藏着的是机会,机会将带来新的生机,我们应为对方感到高兴。其次,古人所担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与何人说”这种情况,现代社会早已被打破,地球都是一个村了,更何况无论身在何处,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语音,只要感情在,时时刻刻都可以让我们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最后,要认识到变化是种常态,失去才是生命的本质。人的一辈子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最后会连身体和灵魂也一并失去。

接纳失去其实就是接纳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否还应“伤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