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商君落幕

秦孝公登基之后,顺利招揽到一个重要人才,卫鞅。卫鞅上任之后,立马就开启了自己的变法之路。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对秦国民风进行了移风易俗,割除弊病,大力发展农业。新法令经过三年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大秦国已经正式踏上高速发展的快速路。

卫鞅干的事不止是进行了新法颁布,也不只是对民风民俗进行整风,他还对全国的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设置了几十个县,从这里看郡县制也不是秦始皇的首创,秦始皇只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卫鞅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度量衡,这样就基本上杜绝了齐国田氏,大斗出小斗进的邀买人心的办法。反正后世秦始皇干的事,他基本上都先干了一遍。不过为了维护新法的权威,这个卫鞅算是把秦国权贵都得罪干净了。

卫鞅在秦孝公元年就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到了第三年提出来要变法,由此可见,卫鞅的变法也是经历了实地调研的,并不是拍脑袋就下决定的,也不是凭空想象来的。可以说卫鞅在秦国的变法,那是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为当时的秦国量身定制的。

在秦孝公十四年的时候,秦国就开始收赋税了,这是一件对秦国影响深远的事情。这即是变法的一部分,也是变法的结果。

先不说收赋之前秦国的财政来源是什么,收赋这件事足以说明了秦国民间已经比较稳定了,如果民间不稳,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四处流窜,别说收赋了你就是连常住人口都统计不了。能够收赋说明秦国的国策,可以顺利的从上往下传达,国家对于民间有了充分的了解,秦国对于民间的统治可以直达每个人,这一点在当时其他国家是很难实现的。

不过在这变法的十几年间,秦国也没闲着,秦孝公七年的时候,跟魏惠王碰了个头开了个会。然后在魏世家中那一年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跟秦国开会,第二件就是入侵了宋国黄池。严重怀疑秦孝公给魏惠王打了一针鸡血,黄池这个地方是前两年被宋国夺过去的,现在是时候夺回来了。

不过秦孝公跟魏惠王开完有好碰头会之后,第二年就把魏国一顿胖揍,记录斩首七千,并且夺取了少梁城。秦魏围绕着少梁城已经干了好几波了,而这一次在秦国国力上升期被秦国拿下了,魏国要想再弄回去就很困难了。

不过此时的魏国依然强大,魏武卒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足以说明魏国的强大,从这一点上来看,秦国的虎狼之师也已经初具规模了。

不过这一战在商君列传中没有记载,可能是跟卫鞅没关系,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卫鞅没有战功。接下来过了一年,秦国就认命卫鞅为大良造,去攻打魏国安邑,很顺利安邑就投降了。

后来几年秦国就展开了基础建设,并且迁都到咸阳。随着变法的深入,秦国越来越富强,周天子给颁发了一个霸主的荣誉证书,秦国也算是一方霸主。

各个诸侯国都过来给秦国拍马屁,可能也是顺便学习下先进的工作经验吧,当然最大的可能就是看到秦国贵族被卫鞅折腾的惨状,也就打个冷战摇摇头算了。

各诸侯国拍完秦国马屁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孝公二十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了田忌跟孙膑又去按照老套路攻打魏国,魏惠王急眼了,派出太子和庞涓迎战,结果中了孙膑计谋在马陵被杀的大败,太子被俘庞涓被杀。

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各国都像借此分一杯羹。所谓破鼓万人捶,落井下石的事这些诸侯国最喜欢干了,尤其是压在各国头上多年的强大魏国,现在正是虚弱的时候,那还不是趁你病要你命嘛。

这个卫鞅也是个人精,战报传来,听说魏国元气大伤,赶紧跑去跟秦孝公商量。自从晋国没了之后,天下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现在各个诸侯国都互不信任。我们大秦跟魏国的关系及其微妙,魏国如今占领有利地势,可进可退可东可西,不仅在军事上威胁我大秦,他还封住了大秦向东方发展的道路。

现在机会来了,魏国新败,势力大不如前,前些年魏国强盛欺负了好多诸侯,如今大家都准备报仇了。我们如今国内稳定,现在正是趁机东扩的时候,绝对不能给魏国喘息的机会。

秦孝公自然也知道其中利弊,卫鞅主动请缨那自然没有不允许的。于是卫鞅就带领军队,跟魏国公子卬摆开阵势。卫鞅一打听,嘿,这不是老熟人吗?顿时心生一计,派人跑对面去送了一封信。

卫鞅在信里回顾了两人的友情,陈述了一下现实情况。你看我也不想跟你们魏国人打架,咱们也是老相好了,要不你过来我请你吃个饭喝个酒,这事就过去了好吧?

这个公子卬也是老实人,两军阵前,居然真就听信了卫鞅的鬼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本来酒足饭饱了,公子卬拍拍屁股就要走人,卫鞅这时突然掀了桌子,二话不说就把公子卬给扣下来了。

然后趁着此时魏军松懈,跑去把魏国人一顿打。而此时的魏国,已经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东边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不断向西推进。西边秦国人也在不断的骚扰,那能怎么办,只能先安抚一边,魏国就把河西之地拿出一部分跟秦国讲和,专心应付东部战场。

这一战秦孝公的战略意图算是完成了,卫鞅是立了大功的,秦孝公就把商地封给了卫鞅,从此卫鞅正式变为商鞅,号称商君。

商鞅这一战可算是把魏国也得罪死了,这也为他不久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

在秦本纪中,下一次记载商鞅,就是秦孝公死后,被商鞅惩戒过的太子登基了,然后就把商鞅杀了。

不过在商君列传中,有一个叫赵良的跟商鞅有一段很长的对话。总得来说就是赵良劝商鞅不要得罪太多人,要不然没好果子吃。商鞅觉得,你看我这些年干了这么多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秦国人应该不会这么快就翻脸吧。

商鞅还把自己的功劳跟百里奚比,赵良告诉他,秦国人自上而下都尊重百里奚。但是您得罪了太多人,恐怕没办法跟百里奚相提并论。

最后赵良还劝商鞅快逃跑,但是商鞅并没有听他的。没多久秦孝公就死了,太子继位。之前被商鞅整过的人都跑去诬告商鞅要谋反。

这个秦孝公的太子正是秦惠文君,从他后来的作为来看,这妥妥的一个明君,他不可能会觉得商鞅真的会谋反才对。但是可能考虑到秦孝公刚死,自己的位置并不牢固,自己还需要得到权贵的支持才行,因此做出丢车保帅的决定并不意外。

商鞅听说真的要办他了,赶紧连夜逃跑了。结果想要住店,被告知根据商君令没有验不能住店,他可能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制定的法令会困住自己。没办法,他最后好不容易逃跑到魏国,可是魏国人还记恨他用计策俘虏了公子卬的事,不仅不收留他还把他送回去了。

他又逃到自己的封地里,组织兵力想要攻打郑国,从那里逃出生天。没想到很快被抓住了,最终还是没有逃离被五马分尸的结局。

其实诸子百家的好多人,最终都没有好结果,之前介绍的兵家伍子胥惨死,现在说的法家商鞅被五马分尸。本文中提到的庞涓跟孙膑也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各自有其不幸的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商君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