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 选自《古文观止 全解》

管晏列传

管仲名叫夷吾,颖上人。少年的时候他常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管仲贤良。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却始终大方厚道地待他,从不提起这类事。后来鲍叔牙去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则去侍奉了齐国的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则成了阶下囚。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得到齐桓公的重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诸侯,曾经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的秩序,这些都是管仲的谋略啊。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取利时总是多分给自己,鲍叔却不认为我贪婪,他是知道我家境贫困啊。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反而弄得他更加穷困,鲍叔却不认为我愚蠢,他是知道时机有有利与不利之分啊。我曾经三次入仕,三次都被君王驱逐,鲍叔却不认为我不成器,他是知道我没有赶上好的时机啊。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都当了逃兵,鲍叔却不认为我是懦夫,他是知道我有年迈的老母啊。王子纠失败以后,召忽为他自杀,我则被囚禁,蒙受耻辱,鲍叔却不认为我没有廉耻之心,他是知道我不会因为没有坚守小的节操而感到羞耻,而是以功名不能显扬天下为耻辱啊。生我的人是父母,懂我的人是鲍叔啊。

鲍书既已举荐了管仲,自己甘愿位处管仲之下。他的子孙终身都享有齐国的俸禄,封邑的就有十多代,并且常常是很有名望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常常称赞鲍叔能够知人。

管仲既已执政做了齐相,就凭着齐国这个在东海之滨的小小国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开始了他的富国强兵之路。他与百姓们同爱好同憎恶,所以他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君王能以身作则地遵守法度,内外亲戚才能团结无异心。礼义廉耻不能彰明,国家就要灭亡。颁布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要让他顺应民心。所以管仲的主张简单而易于推行。百姓所需要的东西,就爽快地给予他们,百姓不需要的东西,就顺应民意而舍弃。

管仲为政,最善于把祸害转变为福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非常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的权衡各方面的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蔡国改嫁了他的夫人少姬,于是南下袭击蔡国,管仲却称这个机会征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想北伐山戎,而管仲趁这个机会要求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在柯地的盟会上,桓公想要背弃和曹沫定下的归还所占鲁国土地的盟约,管仲却趁这个机会树立信用而履行它,诸侯因此归服齐国。所以说,认识到给予就是索取,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啊。

管仲的富有可以和公室相比,有三归高台,有反坫,但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还照旧遵行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都强大。

在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后,齐国又有了晏子。

晏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他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凭借节俭朴素和果断干练的办事作风,而被齐国人尊崇。他担任了齐国相国之后,吃饭没有两样肉菜,姬妾不穿绸缎。他在朝廷上的时候,齐君只要有话问到他,他就会非常严肃郑重的回答,如果没问他什么,他就严肃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国君治理有方,为政清明的时候,他就照着国君的命令办事。国君治理无方,为政昏乱的时候,他就衡量国君的命令是否恰当,然后才决定是否去履行。因此他连续三朝都名扬于诸侯。

越石父很贤明,却被囚禁了。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晏子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用车子载着他一同回到府里。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进入了内室,许久不出来。越石父见此情形,便要求绝交,晏子听了十分吃惊,他整理衣冠出来,向越石父道歉说:晏婴虽然不仁德,但毕竟把你从危难中解救了出来,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说:你这样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遭受委屈,而被了解自己的人所信任亲近。当我被囚禁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你既然明白我的为人,把我赎了出来,那就是知己了。既然在知己面前得不到礼遇,那我实在是不如仍旧被绳子捆着的好。晏子于是请他入相府并把他待为上宾。

晏子做齐国相国的时候,一次出门,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丈夫,她的丈夫正在为相国驾车,坐在大大的伞盖之下,赶着四匹马义气扬扬,甚是自得。等车夫回来以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开他。丈夫问他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却身为齐国的相国,名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时思虑深远,还时常露出甘居人下的谦逊表情。如今你身高八尺,只是一个给人家赶车的,但看你流露出的心意却自以为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开你。从此以后,她的丈夫就常常注意自我克制,自我贬损。晏子奇怪车夫的变化,就问他原因,车夫将事情告诉了他,晏子便举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等著作,其中的叙述可谓是非常详尽的了。我既已看过他们所著的书,就想知道他们日常是如何行事的,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有很多,因此不去论述,只论述他们的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是孔子却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王朝已然衰落,齐桓公既然贤能,管仲却不勉励他去谋求王道,而只是帮他成为霸主的缘故吗?古语说,顺应君王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君臣上下就能相互亲睦了。这难道不是在说管仲吗?

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大哭,尽了君臣之礼后才离开,这难道是古语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平时的劝谏进言,时常冒犯君主的威严,这不正是在朝廷之上想着竭尽忠心,退朝后想着补救缺失的人吗?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虽然为他执鞭赶车,也是我所喜欢和向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晏列传 选自《古文观止 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