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http4原理解析——概览以及和okhttp3之间的比较(超级概括)

开篇直接上流程图

流程.png

前言

之前写了一个okhttp3的原理解析,后来再翻阅GitHub的时候发现okhttp已经到4了,不禁大呼“大人,时代不同啦!”。
okhttp4上居然直接使用了kotlin进行了封装,后来又翻了翻之前3的代码,发现3其实已经开始使用kotlin进行封装了,不禁大呼“大清亡了啊!!”。
抱着拥抱变化的态度,决定撕一撕4的源码,看看到底改了个啥

不同点

okhttp4和okhttp3的实现模式大抵相同,其中不同的地方又以下几点:

  1. RealCall.enqueue()这个方法,在3中是用了一个标志位(executed -boolean)来判断是否执行了两次,在4中使用的是AtomBoolean这个原子操作。
    check(executed.compareAndSet(false, true)) { "Already Executed" }
  1. 在任务分发上面也是使用了Atom
    当一个任务(AsyncCall)过来的时候,在3上是直接遍历runningCall队列里的项目,取出每一项中的host来和当前任务的host做比较,如果一样并且没有超过限制(runningCall中的总任务数和runningCall中单个host对应任务数的总量)的时候就放到runningCall中,否则就放在readyCall中。而在4上,是直接把任务塞到了readyCall中,然后再去执行判断方法,这个判断方法是这个球样:
  private fun findExistingCallWithHost(host: String): AsyncCall? {
    for (existingCall in runningAsyncCalls) {
      if (existingCall.host == host) return existingCall
    }
    for (existingCall in readyAsyncCalls) {
      if (existingCall.host == host) return existingCall
    }
    return null
  }

一句话就是先看看runningCall中是否有一样的host对应的任务,如果有就返回,如果没有就在readyCall中找,readyCall中当然有啦,因为任务过来的时候是直接给塞到readyCall中的,所以按照我们之前的流程走下来一定会返回一个非null的数据。
然后就精彩了,当前任务中用来计数host在队列(runningCall/readyCall)中的数目(callsPerHost)会直接变成这个返回的任务的callsPerHost,这就意味着如果将来会有callsPerHost的变更,那队列中的任务中的与之相同的host的任务全部都会改变callsPerHost。总之就是每个任务中的callsPerHost一变,对应这个任务中host的其他任务都会变。你细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每次需要判断当前host一共有多少个对应任务的时候只要call.callsPerHost.get(),就可以获取到,并不需要遍历循环。
当满足条件的任务加入到runningCall中并被执行的时候(finished方法)只要将callsPerHost减1,很方便快捷干净利索,减少了无数不必要的循环。

结语

kotlin已经在狗哥的推进下变得越来越普遍,后来翻了翻其他的开源库,确实全部被翻成了kotlin,感觉kotlin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今后要戒骄戒躁,巩固java好好深入研究下kotlin。

你可能感兴趣的:(okhttp4原理解析——概览以及和okhttp3之间的比较(超级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