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第四周第一天

奴守门喻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此。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著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以前听过愚人被安排在家看门,他就将门板卸下,随身携带。把门看住了,门的功能全部丧失了。

"眼、耳、鼻、舌、身、意”,是人与外界沟通的门户,外界事物由此被人关注到,引起意识、情绪、行为、健康方面的种种反应。所谓管住根门(佛家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种种烦恼漏出的门路,也是种种妄尘进入的门路,故称为“根门“),也是指管住这六大门户,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怀礼勿言,非礼勿动"。

犛(li)牛(牦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犛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偷者对曰:“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又问:“池傍有树不?”对言:“无树。”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对曰:“无东。”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对曰:“无中。”又问:“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对曰:“实食。”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死入地狱。诸天善神,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故事中的村人真是做贼心虚。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圆,但事实终会被人发现。

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昔外国法,节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花,以为鬘饰。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花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花。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应当作鸳鸯鸣时,说了人话,由此被处死。做人做事,关键就是要合时宜,说话做事都如此。明白道理容易,但做到就需要经历,更需要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喻经》第四周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