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书不读书的人会变得怎么样?

生产者和搬运工,都是其商业价值。

学习能力的三个层级

今年年初在格局做了辅导员,前两个月有600多学员报名了《财商与投资》,我们有三个辅导员进行服务和答疑。

在和学员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员的学习能力分成三种:

1、只能听通俗易懂的课。

2、能学会有难度的课。

3、能够自己学习有难度的课程和书籍。

这其实对应着三种学习能力:

1、别人教也不一定学的会的学习能力

2、别人教才学得会的学习能力

3、不用人教也能学会的学习能力

我们潜意识都会选择容易的事情做,学习也是一样,大众乐于刷抖音、看连续剧和小说,不愿意阅读,也是这样的道理。

只学习容易的,实际上是让自己的学习能力退化。

我们有很多学员只喜欢听赵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课,我们很自豪地培养了一群本来不爱学习的人开始学习,有小伙伴说毕业后就没读过书,在格局的带领下也开始读书了。

只是时间久了,我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他们的学习能力刚刚激活,一直处在第一阶段:只听通俗易懂的课,别人教也不一定学得会的学习能力。

当他们遇到难学的部分,就直接跳过不学,只学通俗易懂的内容。

最难读懂的莫过于论文和科研报告,一篇文章可能是满满的干货,难以读懂,但是为了照顾普通人,需要写成30万字的书来普及一些重要的概念。

对于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来让更多的作者读懂他的观点。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便让自己能看懂越来越难的书。

有能力读高质量的难书,实际上也是在延长自己的寿命,一辈子那么短,我们越有能力读懂难书,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

否则,只能一直吃营养不均衡的快餐。

主动与被动的听学

听书和听课也分两种,一种是被动学习,一种是主动学习。

被动学习是别人放什么我学什么,主动学习是我要学习什么我全神贯注学习。

我们的以前4980元的《财商与投资》是视频的录播和直播,是必须打开网页才能听的,一旦跳出就会停止播放。有个学员吐槽课程没法在车上听,跳出就停止了,没有喜马拉雅那么方便,希望改进。

image

如果是我自己的学员我可能直接怼回去了,这种视频课程就是必须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边听边思考,理解核心概念,边开车边听,不说这是危险行为,她以为自己是在听郭德纲的相声吗?

我意识到很多人以前听喜马拉雅的公开课,就是图个热闹,喜欢赵正宝老师讲的通俗易懂,喜欢赵老师以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视角讲出来的颠覆性知识,这挺好。

但是我很担心那部分只是凑凑热闹的人,从来没有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的人。

我也曾经试过边跑步边听课,如果我听的内容就是简单易懂的消息,比如说健康领域的最新科研,那么边跑边听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听的内容特别干货,是需要实践+思考才能理解的内容,那我必须停下来,认真听,反思揣摩。

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得到的《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一开始是跑步听的,后来发现不对劲,必须得换成听书,不然我根本跑不动,因为这部分干货知识,我必须安静坐着来学。

快餐式的信息可以用被动学习方式,干货型思考型的知识需要用主动学习方式。

很多人总用学习快餐式的方式去学习干货型思考型的知识,刷着朋友圈和抖音听着课,永远都学不会。

我在跑着步听的那些快餐式知识,刷着朋友圈听的课,现在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听和读的区别

有的人是听觉型,有的人是视觉型,这决定了每个人的学习偏爱不同,听觉型更喜欢听,视觉型更喜欢看。

我是视觉型学习者,我就喜欢看,很少听,除非是没有文字稿,或者是走路的时候没法看的时候,才会听。

昨天有个学员反馈说:“怎么在喜马拉雅听书,没有在百度电子书看的那么有感觉,那么理解的深?格局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我跟他说:“看书本来就比听书理解要深入的多,只是很多人不愿意看书。”

对于有阅读习惯的人,听书只是辅助功能。

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听书的好处在于:让一大批没有时间学习,甚至没有能力自学的人,接触到更多信息和知识。

很多读书社群把好书的精髓传播出来,帮助到了我们接触到以往接触不到的信息和知识,也是功德无量。

只是听书不能取代阅读。

很多小伙伴反馈说自己看书看不懂,但是别人说书就能听得懂,这其实就是因为学习能力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别人教还不一定学得会,别人教才学得会。

这只能是我们的过渡阶段,不能总依赖别人,最终我们必须过渡到:自己学也会学得会

思考是需要慢下来,才能足够深入。

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速度来调整学习进度,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让自己更好的活着。

听书的时候,自己的理解速度不一定跟得上,如果不暂停,重点很快就过去,自己还没来得及想着怎么用,就来了下一个重点。

缓慢思考,精读好书。

国外有很多精品书籍,从科研资料转为书籍,已经是二手资料,从外文书籍翻译成中文,已经是三手资料,从中文书籍再通过说书人翻译成大白话,已经是四手消息。

经过那么多手的加工,可能是精品,也可能是次品。

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从听书到自己阅读书籍,从阅读翻译书到阅读原版书,甚至有能力直接阅读晦涩难懂的一手资料,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追求。

做知识的搬运工还是生产者?

前几天有人在吐槽罗胖在制造焦虑,于是一堆人去凑热闹。

罗胖是媒体人,他的任务就是把重要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到,我觉得他的使命已经达到了。

只是媒体人不可能每个方面都专业,比如说樊登讲创业和投资的书,那肯定没有创业者和投资人讲的更接近事实本质,因为人家都是实践过的。

在这个思考者非常少的时代,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知识搬运工,我们说着牛人说的话,觉得自己好像离牛人不远。

我是个话痨,我学到知识就会乐意分享出去,抓不到人说,就只能写出来。

我把知识分成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就是确定性很高的知识,比如说物理、数学、生物等知识,软知识指的是确定性不高,有很多不同观点的知识,比如说历史、经济和金融。

我曾经有段时间边学边分享,后来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纠结到底是做搬运工还是生产者,前者就是把别人的观点说出来,后者是自己原创出观点。

后来我想清楚了:

第一,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原创,所有的文章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观点和信息来的。

第二,我们要传播被验证过的知识和观点。

我们要读书,要多读好书,本质上就是在积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来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带上自己的思考。

我们传播的观点,要么是自己行动上验证过的,要么是权威的第三方验证过的。

关于哪些是权威机构,我还在摸索。

很多人一键转发伪科学,就是没有“双盲实验”的概念,我们也不能做伪知识的传播者。

我们分享知识,也必须备注来源,有些线下课程忽悠中小企业主的管理课程,从来不敢说内容来自于德鲁克等管理学大师,而是说自己摸索后的原创,这是很没有道德操守和版权意识的。

这几天在看007战友行走的青舟的文章,谈到公益的时候,她说:生而为人,来着世人走一遭,是定要为这个时代社会做些什么才好。

我希望自己快速成长,带着别人成长,我用课程教小伙伴避免金融骗局和风险,也希望他们通过投资实现财富自由。

借力使力不费力,我推荐赵正宝老师的《格局财商2019》。

赵正宝老师是前私募基金总监,有着20年的股票市场投资经验以及6年的创业经验,2019年主讲的《格局财商2019》会帮我们解读25本商业书籍,以及2019年重大财经事件解读和投资理财知识。

i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听书不读书的人会变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