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金刚经》讲义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法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既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因为佛在《金刚经》中的开示几乎是连贯的,一气呵成,层层递进,层层清扫,破除弟子们的迷惑与执著,少去了他们求道成道路上的障碍。

现在我们把佛的开示分段落来学,只是方便讲说、记忆。但当大家理解时,每学一品,都应知道佛在前面大概讲了什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佛这次的开示,源于须菩提的问题,即刚发心求取佛果的人该怎样安心,怎样降服内心的烦恼和障碍。佛通过开示,不仅告诉弟子们怎样修证,而且在层层刨开所有烦恼,以及心不安的原因。


一二品中,是经文说法的缘起、时间和地点。三四五品中,佛谈到了弟子们修证要不着相发愿,不住相布施一切,不用执着身相见性。然后在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品中,佛接着破除了弟子们对佛果、佛法、四果阿罗汉等相的执著和错误认知,令弟子们知道终无法可得,回归佛性只须放下分别执着


佛的开示只是指航的灯或交流的方便,你听完佛说法,照着做就行了,不用执着所有名相。


那佛在第十品,又开始破弟子们对哪一种相的执着呢?下面我们来接着听闻。


佛陀仍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过去在燃灯佛那里曾得到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我认为您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什么法。”


在这一句中,佛是在告诉弟子们,现在不是我释迦牟尼佛是如此来教授你们的,曾经我在我的老师燃灯佛处,于法也无所得。只是在那儿放下了我所有的执着和分别。这句话也同时呼应了前面所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接着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真的修一切善行来庄严佛土吗?”


在此「庄严佛土」可有几种理解:

第一:  造寺,建塔,写经,布施,供养,广做善行,这些也叫「庄严佛土」。

第二:自净其意,修证佛法,收摄内心不放逸,内心安住在佛的正知见中行菩萨道,也叫「庄严自心佛土」。比如大家在前面刚学过《法华经》。在《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所有人都恭敬施礼,普敬一切大众,庄严一切所见,这都叫「庄严自心佛土」。

但在佛的般若智慧中,众生应离一切相来看庄严佛土的善行与功德,才能尽快切入空性。万法的本性是如来,如来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一切圆满具足,何用庄严。


故佛问须菩提:“菩萨真的在庄严佛土吗?”


须菩提答:“不是这样,世尊!菩萨虽广修善行法门,庄严佛土,但安住在「自性真空,无所行,无所得」的角度,不执着庄严佛土这件事,只是随顺世俗的假名,叫「庄严佛土」罢了。


佛陀说:“须菩提,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所有的大菩萨应当在一切行为中,应当这样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生其心」。


在这儿呢,佛陀说:【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什么是「有所住生心」呢?众生心中有我,名「六根」,对境,名「六尘」。触境生起种种妄念杂念,然后在这种妄想中烦恼、痛苦、生灭流转。这种妄想心即为有所住。菩萨应安住本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不被境转,心常清净,明了心本空明寂静,随缘则应,过去不留,即为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接着说:“须菩提,比如说:有人的身体威武广大像须弥山那样,你认为如何呢?这样的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真的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的这个像须弥山那样大的身体,并非实有,是由无数善行功德聚合而成,只是随顺世俗的说法,假名称他为大身。”


在此佛做了一个大身的比喻:一位菩萨在行菩萨道功德圆满时,就会在此世界示现出圆满的身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者在定境中,有像须弥山一样巨大的身体(须弥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娑婆世界最高最大的山)。


佛用这个功德圆满的身相来比喻,问须菩提:“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但即使是这样大的身体,在本质上也只是无数善行福德聚合而成,随顺世俗,起名大身,本质上是虚妄的。”


下一品:无为福胜分  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刚经》讲义|第十品·庄严净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