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在今天的早读中,我们一起共读的是《银元时代生活史》的第一、二章。
在阅读时,我们首先可以思考2个问题:银元是如何应运而生的?它又是如何铸造而成的呢?
作者陈存任在书中介绍,银元之所以会诞生,是因为早期给工人发工资时,为了避免称量散碎银子而引起纷争,在咸丰年间,由一些富商私自铸造的,这时的银元每个银饼含白银五钱,这也是最早期的银元。
随后,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这种银元由于是由机器铸造的,分量更为精准,每一枚都含银七钱三分。由于这种银元上有一只老鹰的图案,所以也称之为"鹰洋"。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官方也发行了两种银元。一种是光绪年间由清政府铸造而成的"龙洋",另一种是袁世凯秉政期间铸造的一种银元,由于上面印有袁世凯的头像,所以这类银元称为"袁大头"。
银元既然种类繁多又横跨几十年的历史变革,那么人们对于银元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乱世中人们如何保管银元呢?
其实,在作者陈存任年幼时,钞票已经十分流行了,但是老一辈的人只看重银元。在他们的认知中,钞票只不过就是一张纸,而银元毕竟是贵金属,握在手中也倍感踏实。
然而,身处乱世之中银元作为流通货币也容易保值,但是作为贵金属保管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那时的富户人家都将银元密藏起来,有的藏在家中的水井、地窖之中,有的则凿开墙壁,藏入墙内。因此,很多富户人家的儿女,到祖辈父辈过世后都并不清楚自家究竟有多少银元。甚至有一些富户的银元,是解放后大兴土木期间,在打地基前做土方开挖的时候从地底下挖掘出来的。
百姓储藏银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风俗了,毕竟身处乱世有银傍身总算安心。到抗日战争之前,国家将银元收为国有,老百姓仍然私藏银元不肯上缴;在抗战胜利之后,钞票贬值、崩溃,老百姓对于任何货币都无从给予信任,大量的银元又陆续涌出市面。
当时除了银元外,市面上还流通哪些其他货币呢?有收藏价值的又有哪些?
百姓重视银元,然而从一 二八战事之后,大批银元被无良奸商收购,他们为贪图微薄利润,将大批银元纷纷运往日本。为了打赢这场经济战,中国国内的币值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中国是以银两为单位,银两的价格相当值钱。了解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清政府曾经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后的赔款,均是白银。由此可见银两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时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钱庄和银行。银行是以银元和纸币为单位,吸储放贷。钱庄则不同,它是以银两为单位,由于银两是相对稳定的货币,在废两改元之前,钱庄的地位依然稳固。然而后来人们发现,银两折合银元时,总会出现升水、降水的问题,令大家都蒙受损失;再加上国家银行以银元为单位,各地方也积极响应号召,废两改元势在必行,因此钱庄的地位也逐渐式微。
当然除了银两之外,市面上还流通有银片。前面我们提到过,日本方面收购大量银元运回本土,之后又以银为主,掺杂其他金属打造成银片运往中国,谋取暴利。政府见状,考虑到币值统一必须废除银两和钱庄,将法币的"圆"作为单位,同时大量银元收回国有,应对与日方的这场经济战。同时也昭示着"废元改币"这一币制改革的全面胜利。
其实,白银除了元宝、银元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银锭:圆锭、方锭、长锭等等,这一类通常具有收藏价值,只有喜欢古董收藏的人会去向银楼收购。当然定价要根据年代、成色等来确定,价格高的多出一倍也不足为奇。
还有一种叫作洪宪币。这是在袁世凯登基之前命人铸造的一款纪念币。但不料袁世凯这个皇帝只做了80多天,因此这款银币陆续被投入熔炉彻底销毁。但袁世凯二儿子留存了10块纪念币,在其死后,作者陈存任经其内人之手,成功收藏。
人们如此重视银元,为何它又会淘汰且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呢?银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随着"废元改币"的实施,市面上的银元基本绝迹,然而这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因为此时钞票完全取代银元,成为了最常用的流通货币,人们使用银元的范围也越来越窄。
然而随着战事开始,国内的币值开始动摇且涨幅惊人,物价也跟着上涨。最显著的便是米价。米粮作为生活必须品,想要买米的话就先要把钞票装袋送到米铺,随后才可买到一担米。由于物价高、钞票不值钱,最夸张的时候三大麻袋钞票才换得一袋米。
随着钞票暴跌,黄金价格依然坚挺,人们的观念又回归到最初对贵金属的认知上来了,大批人纷纷认购黄金。然而黄金毕竟昂贵,普通民众根本买不起,就有人提议将之前日方收集的银元流出市面,由小贩兜售给民众,此计划一出引得民众纷纷哄抢银元。
其实,这一计划实则是一条毒计。日方在战时,运来的都是整船的军人和军用物资,运走的都是伤员。日本人先前大肆收购的银元,实则大部分都留存在上海。然而后来日方需要大量的米粮、棉布和煤,便想方设法把手头无用的银元抛出来,换成他们需要的物资,因此便使用计谋抬高银元价值以换取成捆的钞票,从而购置日用军需。
但即便如此,民众仍旧哄抢银元,银元的价值也是一日三变地涨、涨、涨。没多久后,穿越数十年的货币银元也结束了它的使用价值,自此退出历史舞台。而见证六十年时代变迁的银元,最终却以哄抬物价的利用品这一身份,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令人唏嘘。
好了,亲爱的书友们,我们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下一章,我们穿越回那个银元时代,感受一下那个年代下人们的生活、物价并了解作者陈存任的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