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昆明屡遭日军连番轰炸,整个城市硝烟弥漫,地面上到处都是弹片炸出来的大坑;满眼断墙残瓦,一片狼籍。
正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的许渊冲,从轰炸后的硝烟中定下神来。他一方面庆幸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觉得战火中还有书可读实在难得,所以他反复告诫自己:“赶快抓紧时间读书,不要等到炸得读不成了。”
可以说,在生死存亡的艰难时刻,是读书的力量,赋予了许渊冲强大的斗志,最终成为我国翻译界的泰斗,并于2014年获得国际翻译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捧回该奖的亚洲翻译家。
许老的例子,足以说明一个道理:越是礼乐崩坏,世道混乱,越要读书明志,心怀希望。
这种启迪,就如《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一书里所描述的那样——哪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我们有不屈的精神,只要有爱,只要我们还能从书中读到力量和胜利,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本书作者为美国历史小说作家玛德琳·马丁,著有《今日美国》、《纽约时报》等畅销书。然而,她对于历史和战争,也有着别样的迷恋与独特的思考。
书中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纳粹毁灭性的袭击,几乎将伦敦夷为废墟。女主人公格蕾丝在“樱草山书店”工作期间,邂逅了英俊的飞行员乔治,乔治向她推荐了一本书《基督山伯爵》。在此机缘下,格蕾丝开启了奇妙的阅读之旅;可以说,在那个至暗时期,书给了格蕾丝巨大的力量和慰藉。
在那个时期,格蕾丝如同“守护者”一般,晚上担任空袭防御督察员,在轰炸中拯救人的性命;白天为人们朗读,在恐惧中拯救人的灵魂。
她以读书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出爱的力量,将人们团结在一起,为身处黑暗中的人们点亮了心中的那束光。格蕾丝总是倾尽所有帮助他人,她把“樱草山书店”变成了伦敦最温暖、最鼓舞人的心灵家园,它因此被人们重新命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那么,一起去看看作者是如何在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里,向我们展示读书的至高意义?
一、为什么喜欢读书?
书中从“战事在即”拉开序幕,年轻的格蕾丝和好友薇芙一起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伦敦。迷茫无措的格蕾丝,正深陷于母亲去世、舅舅霸占财产的痛苦中;此时的她,真可谓“人生低谷,泥沙俱下”。
因此,投靠伦敦的韦瑟福德夫人,成了格蕾丝唯一的出路。幸好,韦瑟福德夫人对她说:“我跟你妈妈是一辈子的朋友,她的女儿我怎么可能不管。”夫人的话让她的内心无比温暖。
格蕾丝就此安顿下来了。
战事一触即发,每个人心里都似绷着一根弦。格蕾丝也一样,她时常担心,这仗一旦开始,伦敦一定是纳粹轰炸的首要目标,未来的自己会遭遇什么变化?身边的人又会怎么样?
即便有着无数的忧虑,生活还得继续。在韦瑟福德夫人的推荐下,极少看书的格蕾丝在既顽固、又严劣的埃文斯先生的“樱草山书店”上班了。
就是在这种战战兢兢地工作状态下,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书店老顾客”乔治,他建议格蕾丝:“一定要看看《基督山伯爵》,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乔治是个热爱读书的人。因此,格蕾丝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读书?”
乔治告诉她——阅读就像出发去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之所以能去到那里,他凭借的不是火车或轮船,而是书上的文字。读书可以让人体会他人的人生,了解他人的视角,读书本身就是学习,有了书上学来的经验,就可以少走弯路,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种空虚感,总希望能有什么东西将其填满,对他来说,能填补空虚就是阅读。
从乔治的回答里,格蕾丝居然总结出利于自己打理书店的点子:“比方说,‘灯火管制期间让阅读点亮你的生活’,或者‘阅读让你远离战争,探索未知的世界’。”
正是乔治的这番话,启发了格蕾丝。她突然发现自己开窍了,就像人生拐了个弯,一下就迎来了春天。
而埃文斯先生之前那个灰蒙蒙、老气横秋的书店,也被她“妙手回春”了——格蕾丝对书店进行了清洁、整理、归类、促销、美化……书店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看来,读书的好处真大。格蕾丝只是从爱读书的乔治那里得到一次启发,便能为书店带来魔法般的变化,这真是令人对这个姑娘刮目相看。
二、读书的引领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蕾丝凭着吃苦耐劳、“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一点点地打开了局面:最主要的是,埃文斯先生对她的态度开始向好发展,让格蕾丝的心慢慢安放下来了。
尝到了这样的甜头,格蕾丝用了三个星期,认真地读完了乔治送给她的《基督山伯爵》。
如果想问她效果如何?从她忍不住向书店顾客推荐,便可见一斑。正因为她的推荐,让书店里的这本书进货速度赶不上售出的速度,“埃文斯对此很是欣慰”,格蕾丝又一次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随着英国与德国的正式宣战,男人都去打仗了,伦敦城里的孩子也都被送往乡下了。
每每看到那些母亲送走丈夫之后,再送走孩子时,那种伤心欲绝的神情,就会让格蕾丝心痛不已。她常常在想一个问题——这场战争会给多少家庭带来生离死别的痛苦?
国难当前,匹夫有责。
因此,乔治和韦瑟福德夫人的儿子柯林,包括薇芙都去参军了。而格蕾丝,则一边在书店履行店员的本职工作,一边加入空袭防御督察队,督导人们做好战事防范。
这些年轻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入了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所有的人,每天关注的、谈论的都是战争;人们在一次次防空警报中,慢慢适应了战争下的生活。
就这样,格蕾丝只能一个人面对战火纷飞的伦敦,以及无法预知的未来。在孤独中,她唯有用读书来排解对好友们的思念和焦虑。她盼望着好友们的来信,尤其是乔治的。
随着战事的不断恶化,韦瑟福德夫人收到了柯林遇难的消息,这让格蕾丝痛心疾首。但是,她更痛恨自己的软弱无能,“面对死亡、对错,她竟然束手无策”。
格蕾丝那颗觉悟的心灵在猛烈震颤,这是正义的召唤。
正所谓,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知她者,莫若埃文斯先生:“记住,你永远没有办法拯救全世界,但只要你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努力,就足够了。又或者,像上次那样,你帮一位痛苦的年轻母亲找到一本合适她的书,让她可以暂时忘记痛苦。斗争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你永不放弃就够了!”
格蕾丝被埃文斯先生的这番话敲醒了。
三、读书的至高意义
我们知道,自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都进入了社会萧条模式,街上行走的人,恍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一丝生气。
可以说,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无论是对一个国家的物质破坏,还是对一个人的精神伤害,都是无法估量的。
此时的英国,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纳粹对伦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惨无人道的轰炸。整个城市满目疮痍,伤亡惨重。格蕾丝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格蕾丝决心秉持自己当督察员的初衷,“在人们恐惧时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她和训练有素的同事斯托克斯先生一起,一次次在纳粹的炮火轰炸中,带领人们安全地转移到防空洞里。
对于身处枪林弹雨中的人们来说,心理状态会有什么变化?可以说,战争带来的恐惧,不言而喻。
面对这一切,格蕾丝时常用读书来屏蔽敌军炸弹的轰鸣。
直到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妈妈对正在阅读《米德尔马契》的格蕾丝说:“求您给我们阅读吧。”她欣然接受。
自此以后,格蕾丝用朗朗的读书声,带着人们一起进入书中的世界,直到解除危险的警报响起,她又带领大家从虚拟的世界回到现实中。
而埃文斯先生也鼓励她:“你可以用读书的方式改变这场战争对大家的影响。”
因此,格蕾丝按照他的建议,“一本一本地读,一点一点地改变”。
就这样,格蕾丝把生命沉浸在书中,人们也一样。即便是身处战火中,也一样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此时的他们,就像高尔基形容的那样:“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从此之后,格蕾丝每天都会给人们读书,有空袭就去地铁站里,没有空袭就在樱草山书店。有书和听众,白天的日子过得很快。到了晚上,格蕾丝没有值班执勤的时候,都会呆在家里看书。
渐渐地,人们在格蕾丝的影响下,学会了团结互助。每个人都自愿加入抗战队伍中,哪里需要就会去哪里帮忙。当然,雷打不动的还是听格蕾丝读书。
可以说,人们的改变,均是源于书。就如美国作家黑兹利特形容的那样:“书会潜入我们的心田,诗歌会流入我们的血液。”
由此可见,读书给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启发思想,完善自我,挖掘出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这就是读书的至高意义。
四、结语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用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文学可以凝聚人心,读书就像与智者促膝长谈一般——引领我们参悟人生,完善自我。
书中的格蕾丝,不仅用读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还用读书抚慰了无数“千疮百孔”的心灵。在她的带领下,人们团结友爱,相互扶持,一起走过至暗时刻。
相信“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会一直珍藏于人们的心底,继续播撒爱的种子。就如同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一样,虽然走过了103年的历史,但她依然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读书奋进正当时。希望我们都能向格蕾丝学习,与书为伴,丰盈自己。祈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