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推荐我看一部小说,我上“微信读书”app一搜,加入书架,妥了!
回家就看,越看越没劲,心说:“这孩子欣赏水平有点儿……啧啧。”
第二周跟她吐槽,说:“你用尽溢美之词推荐的小说真心不咋地啊,就拿主人公谁谁来说吧……”
“??妈,妈,等一下,你说主人公是谁?”朵朵非常惊讶。
找出书来一看,书名有一字之差,作者不是那个作者,小说不是那部小说。白看了。
再搜,确定了:“微信读书”上没有这本书。
她说,网络小说,得上百度看。我说那多费劲,等出单行本吧。
她说:“那得等好久,妈妈你就上百度看嘛。”
第三周见面,她问我看了没,实话实说,我以为她不过顺嘴一提,就没放在心上。
她噘着嘴,我诚心道歉,让她下周检查。
第四周她果然记得查问,这次我真上百度了,不过——
“哦噢!真不幸,看不了。”我出示截屏为证:确实有些网页在香港无法顺畅打开,这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她拿过手机,搜,让我再试试另一个网页,说网络小说是这样的。
第五周一见面我就主动说还是不行,看了一两页直接没下文,断片儿了。
我说:“你饶了我吧,咱不看了行不?关于网络游戏的,妈也不懂呀。再说你看这分明就是天意……”
她直接给我下个app叫“夸克”,找到书,给我存上,央求我:“别信天意,再给它一次机会嘛妈妈!”
我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朵朵真的喜欢这部小说,她的推荐是认真的。
于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记得看。
这是一本内容好陌生的书——
玩家、npc、控制面板、精神值、属性点、神级、副本……
对于从没玩过游戏的我来说,满纸奇谈,看个小说累死人,还得查名词解释。
连续几个晚上,我看一页就能睡着,手机拍脸上,跟读《微积分》一个效果。
全靠“答应了朵朵要读的”这个信念撑着,看了三十多章,游戏玩家从第一个副本里通关了。
再见面时,诚恳地说:“有点儿意思,比那本名字相似的书好得多。”
“是吧?我说好看吧!后面更精彩呢!”朵朵很开心。
当初俩人说好了,如果我实在不喜欢,读完第一个副本就丢下;看着她殷切的表情,我就接着往下读。
没想到第二个副本精彩程度更胜一筹——
游戏流程的设置也好,反转的意外程度与合理性也罢,都有颇多看点;现实与游戏两重世界的比照与连接是加分项,人物形象愈发饱满,人性的微芒于紧张的游戏中闪动,毫无刻意之嫌……
这是一本不输于任何正规出版物的书呀。
显得我当初的拒绝和刻板印象那么傻。
周杰伦刚出道那年,是学生硬把他的CD塞给我,逼我听了之后点评最喜欢哪一首。
我撇着嘴嫌弃地听,一来二去听成了最早一批死忠粉——那似乎是2001年的事。
《龙族》最初也是网络连载小说,照旧是学生买了书,慷慨地借给我看。
我和班上其他同学排着队如饥似渴读了一册又一册,热烈地讨论,被书中不冷的热血与纯净的理想主义深深鼓舞。
所有的耽美小说,无一例外,都是学生推荐的。
那是我带的最后一批学生,从2020到2021年。
这些年我推荐过许多书给孩子们,也自孩子们那里了解到许多。
当然有引导,但引导的初始动作往往是蹲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声音。
“请你跟我来”,不是强按牛头读经典,而是邀请与诱惑——
在“诱惑”孩子读好书之前,我愿意花时间去接受孩子的“诱惑”,去欣赏他们推荐的书。
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初中语文教师,“这一招”真的很管用:
孩子们接收到来自老师的诚意之后,和一个成年人讨论过用 “青春密码”编织而成的文本之后,往往会以更大的热情去探索“大人推荐的东西”。
作为一个由青年步入中年的成年人,这些年来,我渐渐意识到和孩子们的信息交换与文学品味鉴赏另具深意——
这个过程使我保持着对未知、对不熟悉的领域、对陌生的文本呈现风格的敞开与好奇。
开始心理咨询工作之后,更进一步发现:在孩子们的影响之下,我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少了很多偏见和壁垒。
最初是因为爱与尊重,我愿意向孩子给出自己宝贵的时间;
结果却是:出于爱与尊重给出的时间,每分每秒都给我超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