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提及大明王朝的话,那么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奇葩”皇帝们亦或者是最后以身殉国的末代皇帝——崇祯,并且是随着近些年关于明朝的影视剧大火,人们对于明朝的历史是越来越感兴趣,因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网上流传——那就是倘若坚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没有放清兵入关,那么后来的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的清兵是否能够进入关内呢?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当时明朝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期的时候,虽然崇祯皇帝上台后励精图治,企图拯救当时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但是崇祯皇帝始终不是朱元璋亦或者是朱棣,根本无力挽回败局,而且在崇祯皇帝上台之后,由于其性格的原因(优柔寡断且刚愎自用)因此综合来看生性刻薄的崇祯皇帝压根不是一个中兴之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始终是要灭亡的,因此最后“外强中干”的崇祯皇帝败在了内斗李自成手中。
而在崇祯皇帝在任期间,由于前几任皇帝的昏庸,当时明朝的国力可以说是严重的下滑,并且再加上一些天灾等综合原因,国家内部百姓的生活都是一个问题,即使是在李自成打败了崇祯皇帝之后,依旧没有采取补救的措施,而且多年的内耗可以说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此此时明朝以及大顺政权的兵员战斗力压根不是满人的对手,所以即使吴三桂没有放任清兵入关,那么清兵入关也是迟早的事情,除非当时真的有天降雄主,但是纵观历史这样的天降雄主也没有几人。
当然兵力衰弱也并不是清兵入关的主要的原因,要知道对于当时的吴三桂而言,在清兵还没有入关之前明朝已经灭亡了,当时的吴三桂可以说是孤立无援,摆在其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归顺大顺政权,要么投靠清兵。倘若吴三桂选择了前者归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当时的中原地区出现一个短暂的王朝,但是这个王朝并不会长久,原因也是很简单,就如同上文所述的那般,由于明末时期政权的腐败以及天灾的盛行,百姓基本上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又经过多年的内战,所以财政是非常吃紧的,而打仗这玩意自古以来就是烧钱,当时的李自成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尚未攻入北京城的时候,李自成便命令手下人去大批量地收缴钱财,以充当军饷。
因此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好人,与明末的那些贪官污吏简直是一丘之貉,所以李自成压根没有收获人心,并且由于当时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更是大肆地收缴那些明朝官员的钱财,所以那些明朝的官员们也是颇恨李自成,压根不会被其所驱使。而李自成由于是农民起义,所以压根不会治理国家,手下也并没有什么能够治理国家的能臣,大都是一些“文盲”亦或者是武将,让其上战场与人厮杀或许没问题,但是治理国家简直就是开玩笑,所以如果李自成建立的王朝,在早期的时候还是需要靠着明末的那些官员们,毕竟这些官员们都是参加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存在,处理政务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也要超过这些农民起义的半吊子强,但是由于京城时李自成放任军队大肆的搜刮官员的财物时,已经与明朝官员们埋下了矛盾,所以自然而然的不会为其做事,甚至还会有一些忠于明朝的大臣,起兵讨伐李自成也不一定。
此外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与当时的明朝以及清廷的军队有个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内部并不是统一的铁板,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就拿明朝军队举例,其虽然是战斗力已经严重下滑,但是始终是朝廷的正规部队,人员素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并且是直接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而关外的清廷部队更是如此。而反观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可以大部分都是一些要吃不起饭的百姓,甚至还会有一些流寇亦或者是朝廷罪犯也不一定,所以在军队人员素养这一块大顺政权是要落后明、清军队的,并且由于大顺军队是农民起义军,因此内部也是矛盾突出很多的人员都是半途加入而来的,特别是一些高级将领更是有着自己的嫡系部队,他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身边的同僚发生剧烈冲突,甚至还会为了钱财大打出手,所以综合来看无论当时的吴三桂如何选择,其实清兵入关已然是一个必然的结局,除非当时明朝尚未灭亡,举全国之力奋力抵抗清兵还是有一线生机的。
除此之外对于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可以说是手握重兵,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对于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李自成自然的也是非常忌惮,甚至有可能在攻入北京城的时候,李自成就已经想好办法除掉吴三桂,而吴三桂也是深知这一切的,所以对于吴三桂而言,投靠清朝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吴三桂作为明朝守卫北方的孤臣,在崇祯皇帝自缢的那一刻开始,基本上是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综合考虑来讲投降清兵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还能落得个封疆大吏,并且在没有放入清兵入关之前,清朝的军队其实已经打入关内数次。根据史料记载在崇祯皇帝在任期间的时候,清廷的军队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前后绕道蒙古杀入关内六次,而且每一次都对明朝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对于当时而言,如果说清兵进入关内仅仅只进行烧杀抢掠那么明朝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根基压根没有动摇。
但是真正导致明朝军队在末期不能抵抗满清部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天灾——瘟疫,对于明朝历史有过了解的都知道,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明朝的心头大患,所以从早早的时候明朝就开始提防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在弘治年间明朝政府在北方花费大量力气建设了以辽东镇、大同镇、太原镇为首的九个边防重镇,以此屯兵抵御外敌,这几个边防重镇加上山海关基本上是明朝最后的抵抗力量,但是在明末时期爆发的一场大瘟疫,可以说是直接摧毁了明朝对于游牧民族的抵抗力量。
在万历八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580年),当时的大同,太原等地相继爆发了一场波及巨大的瘟疫,更加史料记载当时在瘟疫感染之下,死亡非常之多,基本上是十室九空,而且这还没完在这场瘟疫刚刚结束不久之后的崇祯六年(1633)年的时候,又一次爆发了瘟疫,而这次瘟疫的规模,影响也是远远的要比万历年间的要大,而且死亡人数更多,而且这场瘟疫不仅仅波及到了当时的边防九镇,而且就连当时京城也是如此。
根据事后的史学家推测在崇祯六年那次的瘟疫之下,京城大约死亡二十多万人,而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明朝在与李自成对战的时候,北京城内无兵可守,以至于太监都上了城墙进行抵抗,而那些远在边疆的军镇则更是严重,根据后来统计崇祯年间的瘟疫,直接导致了陕、晋、冀三省损失了上千万的人口,而这次瘟疫与万历年间的瘟疫仅仅相隔几十年,所以对于边防九镇的空虚状况,崇祯皇帝也是无能为力,而后来的李自成登台之时,也压根没有想着重整边防九镇的计划,所以在明末的时候,边防九镇基本如同虚设一般。
而且明末时期,天灾也不仅仅只是瘟疫这么简单,在崇祯继位的时候,明朝进入了著名的“小冰河时期”,而这个冰河时期可不仅仅只持续了几年那么简单,反而是几十年,在那段时间内,整个明朝地区的气温极低,就连广东等地的也是狂降暴雪,因此造成了北方干旱粮食锐减的情况,而这也导致了明朝爆发了全国性的饥荒,这也是造成后来战乱无止境的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由此可见,清朝军队进入关内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倘若吴三桂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放入清兵进入山海关的话,那么对于清朝而言只不过是耗费的时间久一点而言,毕竟当时北方抵抗力量非常得薄弱,特别是多年的内战以及天灾导致人口锐减的问题,更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倘若吴三桂坚守山海关的话,那么清朝的军队依旧可以绕道而行,只不过代价比较高,耗时比较多而已,但是对于兵强马壮的清廷而言这点消耗,基本不必放在心上,而且吴三桂作为一代枭雄,真的会做出这种“一怒为红颜”的蠢事吗?想必结果你我也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