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古代人如何取名字?学富五车是个什么概念?

在古代的时候,姓和氏是两样东西,最先有的是姓,为了统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创立,实质上他就是一个部落族群的族号。

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代表族号的姓了,一般都跟地名有关系,比如黄帝姓姬,是因为住在姬水附近,炎帝姓姜,是因为住在姜水附近。

原始社会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如果一个孩子出生下来,他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最古老的姓里面都带有女字旁或者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si)、蠃、妘都是这样,在当时,姓代表一个人的血统,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加,这个时候,原始部落不能承载所有的人口了, 所以他们就从这个部落分出去, 独立门户。

为了给子孙后代区别独立出来的家门,就产生了氏,所以它实质是一个支脉的徽号。

能从部落里独立出来的,一般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人物,所以在早期,有氏的一般都是贵族。

一般来讲,古人取名和字的含义是相互呼应关联的,或者字的含义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名。

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就接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

古人在称呼这方面是非常有讲究的,除了长辈以外,别人都只称你的字,平辈之间叫名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古人只有骂人的时候才会“指名道姓”,即便是君主或者上级,也不会贸然称呼臣下的名,但臣下自称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和谦虚,一般会用自己的名。至于号就是外号,大多是文人给自己取的雅号,取号的方式也跟居住地有很大关系。

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大概率他家东面有山坡;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因为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厉害?

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呢?

《汉书》里面有记载,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他非常有才华,博览群书,他就给汉武帝写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一片竹简能写30多个字,3000片竹简就是10万字左右。台湾历史学者邢义田先生曾经考证过,东方朔上书用的竹简,重量可以达到12公斤多。

我们可以来算算学富五车大概是个什么概念 了,能写10万字左右的3000片竹简,重量是12公斤多,那平均算下来,每公斤竹简就是8000多字,古代马车的承重量,一般可达200公斤, 五车竹简就是1000公斤,那最后算下来,就是800万字。

四大名著加起来,是355万字左右,也就是说,“学富五车”的读书量,大概就是四大名著总字数的两倍。

听起来好像并不是很难,今天的很多中学生,阅读量恐怕就已经到达了这个水平,但要知道,四大名著是白话小说,古代人读的大多是文言体的学术著作,信息量远比这个要多,难度基本不在一个水准。

我们现在对学富五车的解释是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但这个成语的本意,其实不是指“读”了五车书那么多,而是指“写”了五车书那么多。

所以,假如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回到古代,别说五车,能有个五筐就已经算是还不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笔记】古代人如何取名字?学富五车是个什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