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感觉

Part 1:概述

1.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

2.感觉的特征:

直接性;

个别属性: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特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感觉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感觉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感觉的形式和表现则是主观的,它是在一定主体身上形成并表现出来

3.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一)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人体表面或接近体表的部位,主要接受来自有机体之外的适宜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二)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各内脏器官状况,身体平衡状态及自身状况的感觉。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位于人体各内脏壁内、腹膜、胸膜、关节囊和前庭器官等处。它把内脏、关节、肌肉、前庭器官等部位的活动及其变化等各种化学和物理性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从而引起饥、渴、饱、账、恶心、痛、运动、平衡等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运动觉是最基本的内部感觉,它为个体提供有关身体运动的信息。

4.感觉的重要意义:

感觉是知觉、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为它们提供最基本的原始材料;

感觉是各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感觉是维持和调节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人的需要和动机离不开人对客观事物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感觉的重要意义可以由感觉剥夺实验加以验证。

5.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嗅觉、肤觉、视觉、听觉、味觉等都会在适应后感受性降低,当然,它们各自感觉适应的速度和程度是不同的。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一般把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  2.继时对比

•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三)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有色温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在颜色感觉中比较容易产生联觉。

(四)后象

•后象是指刺激停止对人体的作用后在脑中暂时保留的印象。后象是兴奋过程留下的痕迹。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是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例如,在经过充分暗适应的眼睛,在注视电灯光之后,再回到暗处,视觉中留有灯的光亮点,称为正后象。如果后象品质与刺激物相反,称为负后象。

(五)感觉补偿作用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的听觉和触觉能力

6.感觉的生理机制

•每种感觉都有其相应的感受器、感觉器官和适宜刺激。心理学把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任何事物称为刺激物;刺激物对于有机体的影响称为刺激。由外界给予有机体的刺激叫外部刺激;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叫内部刺激。感觉是通过觉察声、光、热、气味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刺激来获取内部和外部刺激信息的。

(一)感受器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对某些形式刺激特别敏感的部分,即能够感受有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在功能上,它们起着换能器的作用,即把环境中一定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有机体的神经冲动的变化。

(二)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是实现有机体感觉过程的生理装置,包括感受器、神经通道、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三个部分。

•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刺激的物理化学特性转变为神经冲动。

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刺激信息的加工不同,但作为获取内外信息的门户,其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对刺激信息的觉察。

•二是信息与神经冲动的转换,即把觉察到的刺激能量转换为有机体能够传递的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

•三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加工产生个体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Part2:感觉测量

1.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重要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探讨感觉阈限和最小可觉差的问题。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

•感觉器官能感受的刺激强度与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即对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是以50%的次数个体能够感觉到,另有50%的次数个体感觉不到的刺激强度,其大小是因有机体的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值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强;绝对感觉阈限值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弱。两者关系可以表示为:

•      E=1/R

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一般来说,某刺激引起人的感觉后,如果刺激量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时,会引起感觉的变化。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越高,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量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用公式表示为I /I=K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K为常数,即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

4.刺激强度与感觉之间的关系

1. 费希纳定律

•提出可用于理解人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并用最小可觉差加以解释。

•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是指在刺激变化时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每个人的最小可觉差不同,它会因训练不同或其他条件而发生改变。

•由于jnd是对刺激量最小变化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个体知觉经验变化的单位。

•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量的变化,这个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 )。

    S = KlogR

•S为感觉, R为刺激,K为常数。意为要使刺激引起的感觉大小增加一倍,则刺激强度必须增加十倍,即刺激是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则是按算术级数增加

2.史蒂文斯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S.S.Stevens)用新的感觉评定法来比较不同感觉器官的感觉强度,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幂函数定律。

•感觉量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也即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P = KIn

•P为感觉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会因不同的感觉而异;I为刺激的物理量。这个公式表示,在n<1时,感觉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当n>1时,感觉量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

5.感觉测量方法

•感觉测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觉阈限测量,另一类是阈上感觉测量。两大类测量又分为七个具体问题:

•第一,绝对感觉阈限测量。从一种反应过渡到另一种反应,如有感觉或无感觉。在刺激维度上的分界。

•第二,差别感觉阈限测量。有机体感觉到刺激差别的能力大小。

•第三,等值测量。能产生相同心理效应的两种不同的刺激值。

•第四,次序测量。哪些不同的刺激能产生序列反应。

•第五,等距测量。哪些刺激能在某一维度上产生一系列连续等距的反应。

•第六,等比测量。在同一维度上,哪些刺激能产生一系列相邻刺激间具有恒定比值的反应。

•第七,刺激的估计。估计一种刺激的物理量的可靠度和精确度。

(一)传统感觉测量法

•传统心理物理学对感觉的测量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异法。

  1.  最小变化法

•刺激按强度的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交替方法呈现,各序列的刺激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以最小梯级逐渐变化,探索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2.  恒定刺激法

•通过预备实验选用4 ~ 7个恒定的、从被试“感觉不到”至“感觉到了”的等距刺激,在整个实验中始终应用这几个恒定的刺激量,并以随机顺序多次。

  3.  平均差异法

•平均差异法又称再造法、调整法或均等法,其基本特点是让被试自己来调整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然后根据被试多次调整好的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误差的平均值来确定感觉阈限的大小。

(二)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SDT)分出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过程: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反应偏好。

•信号检测论提供了能够同时评价个体的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方法。


真的好难……我是不是该同时看看别的书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Chapter 5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