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慢三月三

图片来自互联网


农历三月三不仅是汉族节日,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最为典型。

在壮族的传说中,三月三是祭祖、祭拜盘古和祭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 ,此日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图片来自互联网


汉族为上巳节,有拜祖先  、拜轩辕  、拜蚩尤等说法。

作为壮族的歌节,三月三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对壮族山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图片来自互联网


清代以后,更是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成为了壮族的“狂欢节”。

三月三作为“狂欢节”,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

“上巳”,即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三国曹魏以来,定为三月初三日。“上巳节”曾是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也是中国人真正的“情人节”。

早在上古时期,因二月开始野外劳作,所以许多风俗仪式于二三月间举行,尤其在万物萌生的三月。“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

所以,先民选定三月巳日作为生命之神的复活节。生命之神往往等于大地之神与婚姻之神,故为迎接生命之神。先民于此日展开社神祭祀、男女求子等活动。

东汉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致饰程蛊,偠绍便娟。微眺流睇,蛾眉连卷。”

祓禊是很有特色的风俗。《风俗通》:“禊,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祓禊是以香草涂身,洗涤身体,驱除邪气的仪式,有辞旧迎新之意。孔子弟子曾皙对此非常向往:“暮春之月,浴乎沂,风乎舞雩”。两汉甚至成为国家大典。

《西京杂记》:“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两汉皇室祓禊分别在灞水和洛水进行。但到晋代,祓禊被简化为仅仅洗一洗手和脚了。

晋代王羲之等文人雅士于兰亭曲水流觞,作《兰亭诗并序》,就是著名的永和年三月三日俢禊活动。

魏晋以后,上巳风俗渐趋式微,后来索性被并入其他节日。杜工部《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清,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上巳节尚有踏青习俗,亦尚有情人节的影子。而国家层面觉得扫墓之后寻欢作乐不合天理,于是到宋代,上巳和花朝、寒食等节统统被清明节所吸纳融合。中国人自己古老的狂欢节彻底走到了尽头。如今汉服活动提倡恢复上巳节,尚不知前景如何。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三月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宋-李若水《七绝-上巳》:“小桃脱萼柳梢柔,春色无边破客愁。好与永和修故事,一时人物尽风流。”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

伴着春风拂面的气息,“三月三”就这样悄然而至。

天空湛蓝,微风轻拂,杨柳依依,草木青青,浓郁的花香,明媚的阳光,呼吸漫逸芳菲,醉卧春风。

图片来自互联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慢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