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鸢都的风筝

风筝,属于飞行器,与火箭齐名,古代用于传递信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

举着风筝,逆风慢慢跑起,当感觉气流增大迅速向上抛出,风筝逆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连放风筝的人仿佛也跟着飞起。

生在风筝之都,从小就看惯了大人扎风筝,剖竹篾条的画封面的,他们边说边做,不用看着却也得心应手,那些抱着孩子缠线团的中年大妈是难忘的一道风景,学龄前孩子可以随便进出制作车间,只要不捣乱,随便转,风筝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给我们的童年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记不得是几岁了,我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拿竹篾做了个五角形状的风筝,我自己知道做的是星星,可大人说我扎的是黄瓜架,我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怎么也贴不好封面,不懂得我的造型该帖几条尾巴才能飞得,我想应该越多越好吧,就装饰上了五条尾巴,我的那个五角形的风筝,轮廓是不规整的,算是异型,嗨,顾不上了,我把蜡线绕满线盒,怕飞得天高没了风筝线可不行,可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让风筝飞上天,我很不服气,别人要帮忙,我说不用,自己就行,结果我的第一个风筝禁不起抛起又摔下,不一会就散了架。

你很难想象的,做风筝的人有多么热爱风筝,你更难想象,放风筝看着风筝起飞何等兴奋。

童年的世界,风筝像有生命的伙伴,时时刻刻陪伴,小时候的风筝只有用纸糊的,手绘的或是印刷的图案,用极细的竹篾做骨架,轻得感觉不到分量,只要有点风,就能飞得更高,更高,小伙伴一有时间就约上一起放风筝,有时候我们在地上扎堆,风筝们就在天上扎堆,我们要分开了,它们却下不来了。

作坊里接了订单,试飞的时候我们都会争取参加,同龄人中我的风筝也总能遨游高空,我总能放尽手中最后一寸线,让风筝渐渐消失在视线,在天空自由飞呀飞,那时的我无数次幻想,如果风筝把我也带上天,看看外面的世界该多好。

“挂在墙上的是年画,飞在天上的是风筝”,在我们家长,拓印年画的历史悠久,因此,当风筝盛行的时候,先是年画的创作灵感付诸制作中,只要有张纸,用粗狂一点的线条与或直接来大写意,一定是色彩斑斓,造型夸张到极点,这样的风筝飞在高空才灵动,才能在春风肆意的四月引得国内外订单纷至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鸢都人从手工风筝制作时代进入机械化批量生产,不光有硬体风筝还有软件的,还把声光电、吞云吐雾技术加入其中,甚至让像葫芦娃、皮卡丘、奥特曼这类的 动漫人物都飞上了天,风筝节前后,鸳都上空还会出现一座座飞行中的迪士尼乐园,和一些巨型的风筝一起成为天空之城的亮点,这软体风筝飞起来立体感极强的,如“富贵花开”,从助飞的那一刻,牡丹花慢慢绽开,越飞越高,花的层次也越来越分明,随着风摇曳多姿,看着看着,你会忘记风筝广场上的热闹景象,你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呢,“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生动刻画风筝的姿态。

鸢都的风筝是最传统的风筝,每一件都可以堪称艺术品,在每一届的世界风筝锦标赛,传统风筝都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就拿骨架的制作说吧,过程让你叹为观止:竹篾要先晾大约半年,尔后用刀剖成细条,类似跳绳粗细,据说有些骨架材料中最小的不到三毫米,无论是多大尺寸,都得在通过在酒精灯上烤制成型,以备用于扎制使用,成型的风筝骨架几乎是要做动物的骨骼图,绘画大师按尺寸比例上图,成品风筝才会惟妙惟肖。

“鸳都”是因出土了最早的风筝而得名,古代人把风筝称为“鸳”,耳熟能详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你知道吗,潍县是鸳都的旧称,郑板桥曾是潍县县令,听老爷爷讲过他的很多故事,有机会一定说给大家听,郑老爷的《怀潍县》,就写在家乡风筝作坊的院墙上: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风筝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家在发明机关的时候用木头做了会飞的“木鸟”,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一下,东汉造纸术兴起后,民间开始用纸糊风筝,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纸鸢”,风筝不再只是用于军事活动,成为了一项运动,一种乐趣。

儿童放风筝大都为娱乐,大人放风筝除了准备参加比赛,还能缓解疗颈椎不好适,有人说,放风筝教会人学会仰望,学会展望未来,也有人说,放风筝能寄托哀思,摆脱惆怅,不管怎么说,如今风筝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在我的家乡,差不多人人喜欢放风筝,家家户户都挂着风筝,或许因为风筝也有保质期的缘故吧,家里看不到了的,想看了我们就去鸳都博物馆,茶前饭后,我们总爱说起风筝,对风筝的热爱几乎有些痴狂,如今身在外乡,周末我还会时常放飞家人寄来的风筝,希望风筝带上我的思念和问候,祝福家人平安健康,祝福人民幸福快乐,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侵删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侵删

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嗨,鸢都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