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45天,7.17五十以学《易》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45天

原文阅读: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如果多给我几年时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学习《易经》,就可以少犯大的过失。

启发思考:

        孔子七十岁回顾自己人生时说,“五十而知天命”。这里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可见他认为学《易》对于了悟人道和天道有重要作用。

        孔子五十学易,应该是重新读、反复学,而非开始学。五十岁时,大多数人都有了相当的人生经验、阅历、甘苦的体悟。孔子本人五十后真正出仕,再读《易经》,对“天命”(天人之道)领悟更深更多,对于家国命运和自己的政治理想都有了更为成熟的理论构想和实践能力。

        当然,五十岁之后,孔子继续学《易》,而且还很精通。成语“韦编三绝”,就是源于孔子读《易经》时翻来覆去,不知道读了多少次,把串竹简的绳子读断了好多次。孔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经典真的是需要不断学习、反复阅读、终身为伴的。苏辙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为什么说学了《易》,就不会犯大错误呢?传说,《易》是周文王所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讲的是宇宙、社会、人生的宏观道理。此后的诸子百家、儒释道等都从中吸取营养,阐释和发扬其中的道理。

        其实,文王被拘羑(yǒu)里的时候,只是整理过《周易》。近些年安徽出土的含山玉版已经有了八卦图形,这是5000多年前的文物,比文王时代要早得多。

      孔子也对《周易》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孔子对《周易》的解说可以看到,《周易》这个源自远古社会巫史传统的算法、预测学、占卜术,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包括自然观、天人观,偶然与必然的复杂关系,势与运,等等,成为一个非常庞大而完整的演化系统。

        后世,儒家将之列为五经之首,儒家和官方不断拔高它的哲学理论高度。民间则不断发挥它的占卜神秘功能,《易经》也就变得越来越神秘。作为最重要的包罗万象的中国文化源头,易经也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45天,7.17五十以学《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