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论语新解》述而7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白话

夫子说:“凡是自行以束脩之礼来求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授的。”

释义

束脩,一般解为“十条肉干”,古代拜师礼弟子要奉送“十条肉干”,脩,从肉,肉干之意。或同“修”,解为“束带修饰”,年十五而就学,束带修饰,一种礼节,彰示人生阶段身份之变化。后世以“束脩”即行拜师礼。

一般认为,孔子是第一个开私学的人,之前,学在官。我的理解,春秋前,周制封建制度完备,阶层划分明确,君子小人完全是阶级划分,周王室贵族和封建到各地建国立家的那群人就是统治者,就是君子。君子的责任,任务就是社会管理,生下来就是君子,就是统治者,管理者,到了一定岁数要接受教育,学习社会管理的经验理论。从事生产的被统治阶级,就是小人,就是庶民,不接受教育。将所有的君子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管理者,是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以来办官学,公学。当时的“国”很小,人很少,君子人数更少,所谓官学,公学,与后世宗族开办为家族子弟服务的学校类似,学校费用,是宗族财产来承担。当时,家国不分,所谓“官学”,也就是作为统治者家族的“私学”。

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教育限于“君子”的范围,君子,小人,只要“自行束脩以上”,都可以拜师,接受教育。譬如,春秋前,打仗是君子的事,小人只能提供给养服务,战斗是君子特权,小人是没有这个权利的。同样,接受教育,也是君子特权。孔子开办私学,一个社会条件是社会阶层开始分化,流动,原来的君子,数世以后,可能与平民无异,譬如士阶层的后代,有的可能就不在有士的身份。君子,小人的阶层划分,开始模糊。君子,小人,也有原来的纯阶级概念,演化为品质特征。原来是全部君子,在“国家”开的官学,公学就读,现在,一些祖先是君子,可是自己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君子”身份的君子的后代,可能就没有了上官学接受教育的资格,但是,这些人,作为君子后代,与一般从事生产的小人还是有区别的,这批人有接受教育的需求,这批人越来越多,开办不同于官学的“私学”的市场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君子小人不再是一个纯阶级的概念,开始另外具有了品质德行的含义。孔子开办私学,教授学生,学生的身份不一定都是具有贵族身份的“君子”(士以上身份),但是也未必是真正种地干活的纯正“小人”,贫穷如颜回,难道是靠种地为生吗?真正种地为生的“小人”,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吗?孔子教的是“六艺”,是管理社会的技艺,培养的是社会管理者,统治阶级,种地的小人会学“六艺”吗?种地种菜做生意的学问,孔子是不教的。

孔子以“教师”自命,但不一定以“教书”为生,看孔子一生,年轻时为季氏管理仓库,多能鄙事,但是仍然是管理人员,是士干的事,不是小人干的活。孔子会种地吗?会种菜吗?亲自干过吗?应该没有,自始至终是“脱产干部”。以后给国君干,成了“正式公务员”,即使离开鲁国,流离到卫国,也是享受卫国给与的“政府待遇”,是带薪的。以后困于陈蔡之间,或许没有俸禄,但是已经有很大一批弟子追随,有人说孔子周游六国是子贡的赞助,或许也是可能。但是,看不出来孔子是靠“教书”为生的,孔子或许自我认知是“以教书为业”,可不能算是职业教师。所以,束脩,十条肉干,只能是礼节,不能算学费。这个礼节,也不能是孔子创造的,之前就应该有,之前的拜师礼,是不是送“十条肉干”,说不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近孔子-《论语新解》述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