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人性——《坏小孩》读后感

我向来是对儿童性善论存怀疑态度的。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因为人在出生不久之际,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然而,当孩子逐渐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接触的环境日渐复杂之后,性的善恶便成为了变量。一些有心眼的成人懂得如何利用手段对他人进行思想控制,例如近年来被大家熟知的“PUA”。同理,孩子用哭闹的方法索取自己心仪的玩具,通常被大家理解为孩子的天性。可一旦孩子发现自己一哭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聪明的孩子便懂得利用这一点进行索取。

这部分懂得索取并成功获取家长无条件包容的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东西仅仅靠哭闹是得不到的。人们以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便会自然而然变得懂事,走向成为“好孩子”的道路。其实不然。这种可能确实存在,但也有一些孩子,因为不良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产生了某种阴暗的畸形心理。

大人们总想,孩子嘛,不懂事,就算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也是无意的。

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记得前几年,“熊孩子”成为了新的网络热词。五六岁甚至还没上小学的孩子,就做出将路人差点推出地铁、用刚烧开的开水泼人等匪夷所思的举动。家长们不但不教育孩子、将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反倒以“年纪小不懂事”为孩子开脱,甚至反咬一口指责受害者。这些新闻实在令人咋舌。或许有人觉得这些事情离自己太过遥远,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看不到这些,只是因为没有深入过孩子的内心世界,或是深入体验孩子们的成长环境。

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性格软年纪小常常被成为邻居和同学欺负的对象。尚处在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们,因抱团孤立他人而趾高气扬、在喝的水里掺沙子、甚至逼至顶楼掐住脖子预备将我往楼下推。当时若不是自己敲门求助,后果也难以预料,实在细思极恐。作为当事人,我实在无法将这理解为童年时期孩子们天真的玩笑。他们毫无愧疚感与负担感地施加恶意,从未善罢甘休,匪夷所思的是他们有各种办法让同龄人甚至成人之间的舆论导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小学、初中,这种环境被变相延续,难以想象的恶毒行为和言语在我的世界依然挥之不去。我曾经和心理老师提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她也只是淡淡地说:“你们年纪这么小,都谈不上有心机,目的和想法都很单纯,不要想得那么复杂。”但每当想起童年时期被欺凌压抑的情境,一阵寒意总油然而生。

《坏小孩》为最近话题性网剧《隐秘的角落》的原著。朱朝阳作为一个孩子,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略显“幼稚”的年龄成功蒙蔽住大众的双眼,用缜密的心思营造了一场场完美犯罪,且利用别人的心理借刀杀人。看似最恶的张东升最后居然也被反杀。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朱朝阳黑暗的内心被步步引诱出来,与他聪明的头脑产生了意外的化学反应,一切看似荒唐却合情合理。在书里朱朝阳说:“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永远是简单的,即便小孩会撒谎,那谎言也是能马上戳穿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朱朝阳和夏月普便是这句话的典型注解。普普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孩最容易伪装,别人对我不会有警惕心。”我对此也深有共鸣。人性是极其复杂和微妙的东西。无关年龄,人总有利己的趋向性。虽然没有经历过书中那种程度的可怕残忍,孩童的伪善与复杂还是亲身感受过的。在绝望的时候,我也有过“如果他们明天从这个世界永远消失就好了”诸如此类的想法,但没有普普丁浩那么无望的成长环境,也没有朱朝阳的心狠手辣和压死最后一根稻草的契机。因此,所有阴暗的想法在角落里萌芽的同时,也单纯只是萌芽。

血淋淋的现实,将朱朝阳一行人推向血淋淋的深渊。

有些秘密,也只有读者能知道了。

朱朝阳最后在日记里写到:好想做一个全新的人啊。然而,谁也不知道,那段满是血迹的过去能否被永远翻篇。正如我们一生都难以治愈自己的童年。可当朝阳升起,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之时,我们脸上的笑容很容易给他人带来错觉。

他们以为,你天真单纯,幸福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秘的人性——《坏小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