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念,不讨好任何人,做一个取悦自己的人

曾国藩曾说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运气占七分,人力占三分。

我们用力完成能力提升也就只占到三分,还有七分靠外界运气和机遇。所以,想要做成一件事,即使有着强烈地执念,也不一定能做成。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路途的远近、不在于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努力时,我们自身的改变。

这个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放下执念,取悦自己。

不讨好任何人,做一个取悦自己的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万维钢说的那样,“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明明对一件事、一个人喜欢的不得了,但是,当我得到之后,发现对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自己也不是那么喜欢对方。

三年前,因个人兴趣开始学习新媒体,受到过前辈认可,产生了换岗的想法。那段时间跟着江武墨学习,每天早上都是被梦想唤醒的。

查理芒格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为此,为了成为斜杠,学习与向往岗位的一切技能。

三年过去,技能是学到了,但现实和我想的并不一样。

经过深入了解,期待的岗位并非想象中美好,频繁出差、人际复杂、岗位流动,这都是前所未见。我把它想得太完美,锲而不舍地追寻,但是,当我有能力达到时,目标已经不再重要。

现在,回首这三年来的努力,即使没换岗,也成就了自己,放下执念是也许最好的选择。

01

执念,因何而起?

执念,因距离产生美,创造完美无缺的幻象;因被拒绝,产生报复性进取心;因未完成,时刻留存在大脑中;因投入太多不愿割舍,成为沉没成本越陷越深。因执念而盲目追寻,我错过了身边的许多风景。

1)对确定性的追求

神秘感会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的敬畏、更多的崇拜。一旦一些人或事能给我们足够的确定性,我们就会减少对他们的尊重和执念。

我们往往对亲人表现出更多的不满,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是确定的,我们知道是安全的,得罪他们的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而陌生人则有一种不确定性,得罪他们是有风险的,不知道他们会给我们造成多少伤害。

我之所以对换岗的想法念念不忘,是因为它给我带来了不确定性,让我感到神秘、感到好奇、感到很有吸引力。对方越是不做表态,自己就会越焦躁对方内心在想什么?对方的这一条朋友圈点赞,那一条没点赞,过段时间突然对我朋友圈设限,他的一举一动,我都认为有含义。

最终,我一直处于猜想中,而且越陷越深。

2)自尊心引发的逆反心理

人天生就是逆反动物,参与稀缺竞争会带来强烈刺激感,我们会因为被拒绝而感觉自尊心受损。

坚持做一件事被拒绝后,可能之后坚持的目的不再是当初的初心,而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这也是心理学上的“受挫-攻击”理论。

因为受挫、被拒绝会带来攻击行为,有的人攻击性较温和,可能会表现为更加进取和努力,有的人攻击性较激进,就会产生暴力行为。

记得在2021年4月,被问想不想去融媒体,当时十分想去,结果第二天对方反悔,以岗级低为由,一眼就可以戳穿的拙劣理由,让我陷入长达半年的“报复”中。

武志红老师曾说:“二元对立的现象无处不在。不管在什么地方,当我们追求这一方向的事情时,相反方向的力量势必会产生。”

当我极度渴望一样东西而得不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尝试各种风格,迎接挑战提高作品质量,每当发出去时得意万分,过半个月后杳无音信,有像没得到奖励的孩子,失落万分。

但当对方点赞,再次对我主动示好时,再思考是否换岗时,发现好像目标不再是换岗,而是做这一切只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

3)认知闭合的需求

人天生就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动机,如果事情还未完成,这个动机会使我们对此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安心做下一件事。

我之所以放不下执念,是因为换岗一直没机会完成,去年,江武墨第一次尝试让我放下,当时的我做不到;但是今年江武墨再次尝试让我放下,而我做到了。

以更高的眼界去看,理性多于感性,不动是最好的选择,也因此对执念画上了句号。

我们之所以会忘记一些已完成的事情,是因为想要完成的动机得到了满足。比如,我们住酒店期间会记得房间号,但是离开酒店就会很快忘记。

4)沉没成本的干扰

人们在放弃一件事时,不仅考虑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益,还会考虑过去是否在这件事上有过多投入。如果曾经投入越多,就会对这件事情更有执念。

在换岗这件事上,为了能配的上它,我整整努力了三年,做视频、学绘画、写文章,在网上找各种课程学习,时间和金钱都付出了压倒性的投入。真到要放弃时,我心里是不甘心的。

人有“得到”和“失去”两个心理账户,大脑对损失和恐惧有着更敏感的反应,知道自己一旦放弃或失去,就会带来恐惧和损失。所以,大脑会对自己的付出特别敏感。

执念,源于欲望与幻想,它能促进我们达成目标,也能内耗我们一错再做。揭示执念的起源真相,客观理性地看待它,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02

怎样才能放下执念?

在执念的这个存折中,我们投入太多后,就不愿割舍。

在一年前我被拒绝时,江武墨劝我放下执念,那时的我,不愿意、也不甘心,报复性地进取证明自己,最后换来的竟是无力感。当个人品牌第四阶段学习结束后,我懂得了底层逻辑思考,眼界和思维提升新的高度,想通之后,不再追求执念。

1)减少距离带来的美化

我们会因为距离感,对对方多一些尊重和喜欢。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放不下一些人和事,也是因为这种距离感,让我们对其进行了美化。

为了能更了解另一个岗位情况,我问了原来在岗的前辈,前辈从几个角度给我做了分析,岗位以新闻为主,写作能力是硬性要求,经常去野外出差,作为女性来说并不适合。

此外,我尝试和另个岗位其他同事打交道,能感觉到对方并不友好,多方面权衡,还是待在现在的岗位舒服。

《华杉学儒家思想》中谈到儒家成功学,我们要修养自己不是要走出舒适区,而是要转化舒适区,直到能待在“正确的舒适区”。

止于至善,就是找到正确舒适区,也就是最佳状态,做到了极致、做到了最好。

比如,华杉老师的舒适区,早上五六点起来写作,他好多朋友都佩服得不得了,说你这个毅力太可怕了,他说“什么毅力呀,你坚持刷牙还不是刷了几十年?我一天没写就像没刷牙一样,浑身难受出不了门,这就是我的舒适区呀!”

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直到你接近它的时候,你可能才发现,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

2)不过度排斥负面想法

我们越是排斥一件事,它就越会影响我们。就像那句“不要去想大象,反而让我们脑子里满满都是大象”。

所以,尽量不要去排斥自己的负面想法。

被拒绝转岗的那段日子,我无时不刻地想,为什么不要我?难道是能力不够?还是我是女性?越是排斥不去想越是,满脑子都是对自己的消极否定。

最终了解真实原因,才知道是性别让自己无缘换岗,知道原因后反而解脱了,不再去否定自己,折磨自己。

如果有负面想法,不要一直希望能够忘记他,而是尽可能顺着它思考,引导自己慢慢走出来。这样也不会引发“受挫-攻击”机制,会让自己更容易放下这些想法。

当我们不去排斥,而是接受自己放不下的事,反而会让自己真正放下。

3)完成未完成的事

完成一件事是放下执念的较好办法,看电视时经常看到,垂死之人憋着一口气,直到某一个人来后才离开人世。

虽然这只是剧情设计,但能看出人的认知闭合需求,带来的力量很强大。

决定是否要完成时用5why法,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代价风险可以承担,比如向喜欢的人表白,失败了也没关系就当完成了。如果承担不了,那么可以学会转移。把自己的名利心、征服欲和好胜心,引导并转移到别的地方。这称为愉悦区转移,也可以说是舒适区转移。

结束、转移都能完成未完成的事,圆满地给执念画一个句号,不再犹豫、拖延、纠结,开启下一个新征程。

4)反问自己的本意

对于沉没成本,到底是放弃还是不放弃,其实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放弃了,可能导致浪费,继续坚持,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我换岗的本意是想锻炼自己,学到更多有关新媒体的知识,有更大的平台展示作品。而这些事,其实不必通过换岗来实现。现在仍然负责部门宣传工作,在网上发布作品逐渐打造个人品牌。

有些事情是确定的,你是否真的喜欢,还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如果真的喜欢,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实现。不要不舍得,否则会错上加错。其实,我们可以省下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何放下执念?

我在《精进3》中找到答案:做“强者”,成为金字塔顶尖的人,竞争激烈内卷能成为强者的人少之又少;做“适者”,找到潜在的生态位,以此挣脱“内卷”给我们造成的人生困境。做个适者,远离内卷,在小生态圈里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我的执念,源于“人生逢九”,在29岁迎来第一个觉醒期,想要在30岁前完成一件事,焦虑感推动着我迫切达成心愿。但现实并不是这般,我们还有生活、学习,不仅仅只有工作。看清这一点后,三十岁不焦虑,有重要的人等着我们去爱,思维还需在学习写作中不断历练。

百岁人生慢点也好,沉淀下来做正确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

愿焦虑的我们不再焦虑,不讨好任何人与事,放下执念,取悦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 | 嘟嘟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下执念,不讨好任何人,做一个取悦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