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对“依依东望”其实有五层理解!吴秀波只演了四层
满仓大兄弟
昨晚更新的《虎啸龙吟》,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提升到了可以与“华容道”比肩的新高度。如果说“华容道”是诸葛亮故意派关羽放走曹操以促成三国鼎足之势的话,那么吴秀波在《虎啸龙吟》中饰演的司马懿故意放走诸葛亮,则是为了稳固自己在朝局中的地位。剧中,司马懿对“依依东望”这个词的理解其实经历了五个阶段,但吴秀波只演绎了其中的四个阶段。
司马懿幻想与诸葛亮隔空对话
在诸葛亮看来,大魏不足惧,唯有司马懿。反之在司马懿看来,蜀国弹丸之地又是穷乡僻壤,迟迟不被灭掉也只是因为有了诸葛亮。二人虽未谋面但惺惺相惜,彼此都将对方作为自己的一生之敌。
一生之敌必是知音,因此诸葛亮的琴声,就是他在向司马懿传递心声。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也是通过琴声,在自己的脑洞小剧场里幻想与诸葛亮的隔空对话。
有机会亲手活捉诸葛亮,让第一次担任主帅的司马懿感到大喜过望。“依依东望”在司马懿看来,就是名垂青史。用吴秀波的台词来说,“依依东望就是毕其一生的抱负、荣耀和最大的成就”。
司马懿谈到自己当官的初心
正当司马懿慷慨激昂之时,诸葛亮的一句“那你儿子呢”则点醒了司马懿。在前作《军师联盟》里,司马懿曾经谈到了自己当官的初心“实为保我司马一家之安康”。如果司马懿此时活捉了诸葛亮,则魏国两大外患已除其一,而且除掉的是最大的外患。如此一来,就会像剧中所说,司马懿被鸟尽弓藏。他自己虽然可以名留青史,但司马一家遭到曹氏宗亲的迫害也已成定局。
捉住诸葛亮,等于要赔上司马一家老小的性命;放掉诸葛亮,则自己只需承担“过分谨慎”的过错。在曹氏两大辅臣已亡其一,余下的曹真又深受皇帝鄙视,而司马懿自己收复三郡已经立下大功的前提下,此刻活捉诸葛亮等于是在股市里追求最后一分钱的利润,风险太大。因此,司马懿看到了“依依东望”的第二层含义,他心有忌惮,开始犹豫。
杨修临终前与司马懿相约阴间重聚
司马懿对“依依东望”的第三层理解,其实吴秀波并没有演绎出来,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军师联盟》中找到答案。如果说诸葛亮是司马懿外敌中的知音,那么杨修则是司马懿内患中的知音。当年杨修被斩首前,最后对司马懿说了一番话,“你我最大的区别在于你能忍而我不能,我在那边等着你,若你能忍到最后,过来告诉我,那时走与此时走,有什么分别”。
杨修与司马懿同样拥有过人的才华,但他成了夺嫡之争的牺牲品,英年早逝。因此杨修“毕其一生的最大成就”,就只是成为了月旦评上的“全国统一高考唯一阅卷人”而已。
月旦评上的杨修也曾意气风发
如果此时司马懿捉住了诸葛亮,那么他“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也就只是活捉了诸葛亮而已。活捉诸葛亮虽然是很大的成就,但非司马懿之功,乃马谡之过也。司马懿即使凭借此役名留青史,也必然会被后人评价为胜之不武。
如果司马懿在活捉诸葛亮之后遭遇宗亲迫害致死,当他与杨修在阴间重聚时,又该如何回答那句“那时走与此时走,有什么分别”呢?这就是司马懿对“依依东望”的第三层理解——他与杨修都成了牺牲品,满腔才华和抱负付诸东流,还连累一家老小命丧刀下,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司马懿幻觉中出现了老年的自己
正因为有了上述第三层理解,司马懿的脑洞小剧场里才会出现老年的自己。在这里,老年司马懿给中年司马懿上了一堂语文课,“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而是毕其一生,是时间”。这句话,其实是对司马懿的第一层理解“毕其一生的成就”进行了一次构词分析。老年司马懿的意思是,“毕其一生的成就”重点不在成就二字,而在毕其一生。
老年司马懿的话说白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会遇见好吃的。司马懿熬死了曹操和曹丕,这是他死中求生的最大法宝,但此刻他背后的危机尚未解除。老年司马懿寄望年轻的自己要继续像“心猿意马”那样做个缩头乌龟,熬到权倾朝野、熬到曹氏衰败、熬到累死诸葛、熬到三分归晋。虽然后面两点暂时还看不到,但是前面两点司马懿是可以预见到的。
因此,“那时走与此时走”的根本区别在于:此时走,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半生成就只是别人手中的一把剑;而那时走,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毕生成就是成为了那个握剑的人。司马懿也是在想到了这一层之后,才决定放走诸葛亮。
老年司马懿终于参透“依依东望”
在《虎啸龙吟》的预告片中,我们又看到了吴秀波饰演的老年司马懿对“依依东望”有了第五层理解:依依东望是人心。而彼时的人心,就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渴望天下一统,早罢刀兵。
司马懿对“依依东望”的第一层理解是望当下,第二层理解是望身后,而从第三层开始到第五层是望此生。从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随着阅历的增加,随着成就与代价的双重累积,“依依东望”的内涵也在不断加深。司马懿经过了一生的隐忍,终于成为了那个握剑之人,也成为了在豪杰辈出的三国时代,唯一笑到最后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