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第15天

3.10 子曰:“禘(t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鲁国搞的)禘祭之礼啊,它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打算再看下去了。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有关禘祭之礼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万邦,就像把东西放在这里看一样清楚吧。边说边用手指着掌心。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要像祖先在场一样;祭祀天地神灵,就要像天地神灵在场一样。孔子说:如果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不如不行祭礼。


3.13 王孙贾(gǔ)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房屋西南方位的奥神,宁可讨好灶君司命,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根本没有这回事,如果得罪了上天,没有哪个地方是可以祷告祈求的。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制文化继承和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经验和成果,多么丰富华美盛大啊!我尊从周代文化。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请教。有人就说了:“谁说那个鄹邑大夫的儿子熟知礼节?进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打听。”孔子听人说了这个话,回答说:“这正是因为知礼节呀。”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非要射穿靶子才算好,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矩。

知识点:

        褅其实是周代一种非常隆重的大祭祀典礼,一般只有周天子才能举行。

        灌是祭祀典礼上的一个仪式,简单说就是把酒洒在地上祭神。

        强调祭祀的“诚意”,也就是通过礼仪制度来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培养君子人格,进而推广到君臣之间的秩序、民众慎终追远的态度,也包括不违背天道人伦的内心信仰。

        孔子理解的礼,不光是知识,而是正心诚意。祭祀的时候,要祭神如神在。进了太庙这么庄严的地方,也要有个谨慎谦虚的样子。所以进了太庙每事问,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举止表现出“礼”的精神。

      -----你有没有过明知故问的经历?

      明知故问看字面意思,既有多此一举的感觉,也有故意捉弄别人的嫌疑。现实场景中,到底是礼,还是非礼,不是看行为,是看动机。

      基于礼的明知故问有以下两种需要:

1.虚心请教的需要

        向他人请教,有时不一定直奔主题,尤其是大一点的主题,最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沟通。一方面自己请教别人,还是少说多听,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自己的思路干扰到别人的思考。所以,对话的初始阶段,我们可能采取明知故问的方式。

2.尊重他人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时候别人讲述他熟悉的领域,就算他说的你知道。为了配合对方,让对方感到你的兴趣,维系良好的对话氛围,你也需要适当的回应,甚至是明知故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论语”-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