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培养策略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悟”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度量单位的统一性、累加性、可组合性。度量单位分为两类:抽象得到的度量单位和借助工具或人为规定的度量单位,人为规定的度量单位又分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以及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这是我搜集到的小学教材中关于量感培养涉及到的内容,其实,对于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质量单位1克、1千克;时间单位1秒、1分等较小的度量单位,老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经历度量的过程,感知需要度量的量的属性,体会单位实际的大小,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度量单位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带领学生从直观的感知走向理性的“度量感知”。

但是对于吨、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等这样相对远离学生的“大量”,量感如何培养呢?

今天我仅以“1千米有多长”的教学为例,来说说我的实践与思考。

1.教材解读

《1千米有多长》

(1)从课标来看,这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第一学段,内容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将进行测量。

学业要求: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

教学提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拃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的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引志学生经历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如重新测量课桌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第二学段,内容要求: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当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学业要求: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换算。

(2)《1千米有多长》的经验起点在哪里?

一年级对于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等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二年级上册《测量》单元,教室有多长、课桌有多长、1米有多长的认识,积累了度量经验,学会会估测会选择合适的单位;二年级下册《测量》单元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中对分米、毫米这两个较小的度量单位有了基本的了解,到此时,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较长的单位千米,学生的直观感知还是不够的。这个体现在作业练习中:选择合适的单位上,包括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关系中,也需要这种经验的感知。

2.策略分享

  面对这个复杂的现象,学生不能直观感受过程,怎么办?

  制定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践和想象,认识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二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②感受数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借助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加强对千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在实践与想象中积累测量经验,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量感。

  下面,我将这节课的结构与大家分享一下:

(1)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1米,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联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1米有多长?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物来说,如我双臂打开正好是1米长;教室门宽1米;教室一体机宽1米;门高度的一半;我身高比1米多30厘米;我用手来测量,1拃15厘米,6拃多一点正好是1米长。

  师拿出1米长的尺子,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你们的刻度尺长多少?怎么量出1米?

学生操作,巩固长度单位累加的性质。

(2)问题激趣,展开联想: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千米这个词?想一想,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联想,与同伴交流。

此时,学生可能会说:很长,因为汽车行驶的长度用千米表示;我从家里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走的时间大约要20分钟;用尺子来量出1000米等。在分享与交流中,感受到1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

(3)推理想象,建构联系

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个似乎没办法直接用眼睛看出来,用手比划出来,但是能不能结合我们学过的方法,想办法测出1千米,并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呢?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借助前面积累的经验方法,在认识“1米”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推理。

体会1千米是1000个1米,得出1千米=1000米。

围绕1千米具体有多长这个问题,学生展开想象,思考体会建立1000米是个很长的长度单位的长度体验。

四人小组展开讨论,记录整理方法。

方法一: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走出1米作上记号,再走上10米,作上记号,感知10米的长短;再想象100米的长度,推理出1千米就是1000个1米长,100个10米长,10个100米,利用1米与1千米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初步感受“千米”的实际长度。

方法二: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比如教室的长度大约是8米,125间教室摆在一起长度大约是1000米;

方法三:可以观察楼的高度,想象1000米的长度;

方法四:可以通过走路,记录自己的腿部肌肉的感受,感受1000米或是记录走1000米所用的时间来感受;

(4)实际体验,发展量感

当学生有了基本的判断方法后,老师指出,1千米到底有多长?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感受一下吧!

操场一周的长度是200米,那么围绕操场跑5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学生分小组下去体验,有的借助于操场一周的长度来运动,记时;有的借助于1米的长度,先测量出10米的长度,再来回走;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小组的学生竟然围绕篮球场走了起来,原来,他们组有个孩子知道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了球场的周长。

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不仅能间接感受到1000米很长,还可以通过走的时间体验1000米的长度,建立起时间与长度、步数与长度、腿部肌肉的感受与长度之间的关系,在此也帮助学生直观目测直观感知1千米的长度。

(联系: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常常面对一段具体的路程,估测其长度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包括估测马路的面积等,因此,在此时,具体体验一定加上直观目测感知,效果会更好!)

(5)练习体验,选择辨析

(6)亲子作业,增强量感

课堂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之后,我布置了一项亲子作业,晚上回家与爸爸妈妈走1千米,感受1千米有多长?要求选择先估测,从家出发,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然后再实际走一走,感受估测的是否准确。

在这里,学生便联想到不可以直接用尺子等测量工具量出1000米的长度来计量,于是思考想到了测步长的方法;测时间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用手机APP里面记录距离的方法,当然最接地气的,是竟然有家长和孩子一起,从自家楼下也发,一直往小区门口出发,用软尺拉出1000米,精确测量出1000米,再走路来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量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