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第七⑮-⑯

⑮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饭疏食”,饭:是动词,吃的意思。疏食:指的粗茶淡饭、粗粮。

“饮水,曲肱而枕之”,这个叫肘,肘前曰臂,肘后曰肱,所以曲肱而枕之,说我这样躺着就可以睡觉了。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他讲了人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有饭吃,要喝水、要睡觉,但是睡觉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一个安静的住所,不需要一个舒适的床铺,曲肱而枕之,可以了。

所以我们看孔子的快乐何其简单,我们来看这样的要求,哪个人达不到呢,尤其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所以整个这句话把人的生存需求降到了最低,当我们这样思维的时候就乐在其中了。没有那么多外物的贪求,只要有饭吃,可以吃饱,只要有水喝,只要可以睡觉,甚至睡觉相应的物品不需要,我们自己枕着自己的胳膊就可以睡了,如此简单,乐就在其中了。

注意我们乐的是什么呢?难道乐的是贫吗?不是,我们乐的是道。我们只要粗茶淡饭可以睡觉,我们就可以安贫乐道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合道义的,不合时宜的,不合适的事情,让我富且贵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如浮云。我们再承接上一讲,冉有问子贡,老师是否会帮助卫出公,孔子不会去做,因为不合道啊。这在孔子的思维当中就是不义之举,如果我帮助卫出公,我一定会得到富贵,但是我不会去做的,因为这件事情不合道、不合仁、不合德、不合让、不合礼,我怎么会去做呢。

“于我如浮云”,我们再看看什么叫做浮云,我们可以抬头看看外面的天空,或者自己大脑当中可以去想象,什么叫浮云?首先浮云是不是与我无关,它也不归我掌控,一会聚在一起,一会又散去了,飘忽不定,无法琢磨,难以掌控。所以这里孔子在讲什么,我们不合道义得来的富或者是贵,都像天上的浮云,看似它在你眼前,转而就消失不见了,因为不合道、不合义、不合德、不合仁,它怎么会长久。

所以这段话很美,看似富贵和浮云怎么会有关系,实则它有紧密的关联,所以不合道义的富或贵,我们不能去追求。即使追求来了之后,不但把握不住,反而可能给自己带来祸患,带来隐患。

古之得道者贫亦乐,富亦乐。古人,得道之人,不是只有在贫穷的状态下才乐,也不是告诉我们在追求贫穷,说我们只有贫穷才合道,不是这样的。子贡也是很富足的人,你不能说他不合道,所以贫和富是“一”也,一样的,没有区别。

这个就是《中庸》所讲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在哪个位置都可以安于现状,都可以乐在其中。这个乐是我们每个人本然就有的,是我们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不需要靠任何外在的条件才能获得,当我们不停地追逐外物的时候,反而离快乐越来越远。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的人觉得我有了工作就会快乐,你会发现当你工作以后,让你痛苦的事情更多。有的人说我现在单身,我要找一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我就会快乐,你会发现当你找到了以后,你要思考和在意的事情可能会更多。结婚了以后的人过得不幸福就会想,等我离了婚我就幸福,可是并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你又会觉得孤单。

很多打工的人就会觉得,我如果自己做生意,我自己当老板,自己说了算我就快乐了,你会发现实则不然,当你自己去做生意的时候更累更辛苦。有的人觉得我当下没有钱,我有了钱我就快乐了,不是这样的,有钱的人还有有钱人的痛苦,还有他的烦恼。

所以我们要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快乐就在我们的当下,所以这句话重点在讲乐,不是在讲贫,否则很多人学完了这句话就会变消极,说我让自己贫穷我就合道了,贫穷你也未必合道。当我们在学习述而篇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在讲孔夫子的日常,在讲孔夫子的追求,在讲孔夫子的生活方式。我们之前讲,如果富贵是可求的,我做什么都愿意,如果不可求,从吾所好。这里讲的还是一样的,富和贵如果延伸开来讲,就是代表所有的外物,名、利、情感、富、贵等等这些都是外物。

当我们如果不合于道,不能懂得遵道而行,去追求的外在的所有的一切皆如浮云,不可长久,不可掌控,不可琢磨。我们不如追求自己的内在,当我们内在是快乐的,当我们内在是自由的,当我们内在是合于道义的,该来的一切终究会来,所以不需要向外去贪求。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我数年”,假使多给我几年的时间,让我五十岁的时候可以学习《易经》,“可以无大过矣”,我就不会还有那么多大的过错。孔子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从其中来做延伸,我们先讲一下《易经》,孔夫子说“五十以学《易》”,其实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回到鲁国以后,也就是说在六十八岁以后,到了七十岁高龄的时候,发出了这句感叹。

因为这个时候孔夫子已经放弃了想要去从政的想法,那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的时候是想要从政的,可以实行自己的仁德之道。到了六十八岁以后回到鲁国,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专心志于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孔夫子开始删《诗经》,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在这样的状态和时间下,孔夫子说出的这句感慨。

所以这里说的“五十以学《易》”并不是指的《易经》。我们讲一下《易经》的发展过程,起初伏羲画卦只有一个简单的卦象,周文王推演《易经》推演八八六十四卦,周文王和周公写了一个《象传》写了一个《易象》,这个《易象》就是推演六十四卦其中的核心原理,这个在当时是一个密本,别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两个地方有,一个是周王室,第二个地方就是鲁国太史官那里有,也就是保存历史资料的史官。

为何鲁国会有呢,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孔子在晚年的时候才得以看到这个密本。看到这个密本的时候,孔夫子把所有《易经》的原理全部通了,通了以后做了《易传》,写了十篇十部分内容,我们后人把它称为《十翼》。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易经》的,这是整个《易经》和《易传》演变的过程。

那么孔夫子这里所感叹的是《易象》,推理的这样一本书籍。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往生活当中再来延伸,第一点:“加我数年”,这句感叹,孔夫子说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的当下,我们看看在我们人生当中,什么时候才会说出这种感叹。

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我们懂得了修身之道,这个时候是不是会感叹,假如我在三十岁的时候接触到就好了,假如如果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要是懂得修身之道该有多好,你看这个时候我们发生了感叹,说明我们认可,觉得这件事情是美好的,故而我们会发出感叹。

再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们相识一个人的时候,都会说相见恨晚,如果早几年认识对方该有多好。如果我们接触了一个事业觉得特别好,我们就会感叹,如果三年以前让我看到这件事情,让我有机会做这样一件事业该有多么好。

当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就会说如果我以前就有这样的思维,可以多出来走走该有多好,可是我现在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我们追求了美好的事物,我们才会感叹时光。

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看到,孔子在追求的是什么,看到了《易象》,研究了《易经》里面的道理,做出了《易传》,这是孔子所感叹的事情。所以我们看看自己,我们在感叹什么,我们感叹的是内在的追求,内在的修养,还是外在的物质上的追求。当我们感叹修身之道如此好,说明我们在重视一个人的内在,如果我们还在感叹外在的那些事情,说明我们还在追求外在的事情。

刚才讲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是外在的东西,都像浮云一样。但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呢?不停地向内追求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内在的文化,内在的德行。所以这里看看孔子也有他自己在意的事情,故而发出感叹,假如多给我几年的时光该多好。所以我们通过这句话,也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所追求的事物,内心所追求的东西。

我们再去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其他人在感叹什么,我们就知道他正在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也可以用来对自己是一种参照,我们还在感叹什么,说明我们内心深处正在追求着什么。

第二个延伸的部分,“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在晚年的时候还在感叹,如果我五十岁就可以学通《易经》,就没有大的过错了。在说明什么呢?到了这个时候孔夫子依然觉得,这一生做过很多有过错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这句话同时也是在鼓励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总是对自己所犯的过错自怨自责,这是没有意义的,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自己依然有过错,何况我们。

所以无论我们过去做了多少自己认为不合礼、不合道、不合德的事情,那么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重新来过,犯过的错误我们知错能改就可以了。同时我们可以看得到,孔子到了晚年都一直在谨慎地修正着自己的行为,修正着自己的言语,修正着自己的心念,所以我们无论到何时,无论我们修到了什么程度,都是谨言慎行的,都在思考自己还有没有过错。

孔夫子学《易经》的同时,在参照,在看我有哪里是不合《易经》所讲的道理,恰如现在的我们,每天在学习着《论语》,是不是自己在对照、在参照,看看我哪里的言行举止,我哪里的想法和我所追求的事情,是不是和《论语》讲的相应的,如果不是,我们就开始不停地去修正自己。

《易经》是一部修德寡过之书,很多人认为它是占卜,没错。占卜只是《易经》的一部分,我们看看刚才所讲过的,什么样的人在研究《易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都是圣人在研究《易经》,孔子做出《易传》。所以它是指导一个君子如何修德寡过之书,孔夫子参照的是《易经》来修正自己,我们今天参照《论语》,参照《易经》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可以无大过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