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戴头盔为何意,公民信息被谁偷?

近期,一则“戴头盔看房”的小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视频中字幕显示:“为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去看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时常发生的房企销售与渠道中介抢客户“混战”而引起的房企“奇招”。

房地产某中介称,房企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与其“分销模式”有关。每当新楼盘上市时,房企一方面会花大量费用做营销宣传,吸引潜在购房者,另一方面也会找各种卖房平台作为“分销渠道”,让渠道帮忙招徕客户。

如果购房者是看了房企宣传前来买房,叫做“自然到访客户”,说明房企的营销费没白花;如果购房者被渠道中介带上门,就属于“渠道客户”,房企要给予中介一定的“好处费”,即提成佣金。

而人脸识别,就是为了帮助房企判断某个购房者是什么类型、是谁的客户,佣金应该发给谁。

据该中介的爆料:房企销售和渠道中介的佣金不一样,一些购房者会在自己到过售楼处后再去找中介。“中介会给他们一些优惠的甜头,但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这一单的销售成本就变高了,既花了营销费,又多付了佣金。”

其实这个人脸识别不是近期才开始的现象。在去年底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该自媒体称,某项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购房优惠,只要购房者第一次到访项目并当场下单,各种折扣算下来可以少花30万元。但购房者必须是第一次到访,或者说此前没有被摄像头拍到过。同一套房屋,消费者从不同渠道购入,差价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货比三家”本是人之常情,但房企用上人脸识别之后,就等于将消费者“一拍定终身”。

这时候我们不禁想问,去买房的客户是否对这些人脸识别有意识呢?还是大家都像开头戴头盔的客户一样有警惕呢?为了体验无感抓拍的效果,南方某报社记者假装看房,来到了北京市大兴区的某售楼处。这里正在使用人脸识别的产品。在一个小时的体验中,记者看到了多个标着“旷视”字样的摄像头,一楼有三个,二楼样板间区域至少有两个。但无论是在售楼处门口还是楼内,摄像头处均无人脸识别提示,销售人员也并没有提及人脸识别。

记者全程戴口罩完成“看房”后,人脸识别器销售陈某询问了记者当天的衣服颜色,很快找其同事调出了四张抓拍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成功拍到了记者,有一张甚至是记者在售楼处外张望的照片,右上角的时间标记精确到秒。为了更全面地展示系统功能,陈某又展示了另一个项目的后台截图。截图显示,戴口罩的记者在33分钟内被抓拍到三次,每一次抓拍的时间、照片、“人证一体机”拍摄的对比底图及“人脸相似度”均列在其中。此外,系统还有“查看短视频”的功能,其中一个视频展示了记者从画面外走进售楼处门口的全过程。看得人目瞪口呆,不寒而栗。

那售楼处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对看房者无感抓拍,是否侵权?

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和《民法典》规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下称“规范”),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操作指南: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多位专家表示,售楼处工作人员所谓“购房者看到摄像头就等于知道被抓拍人脸”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

所以任何机构与企业应该慎重使用人脸识别系统,使用前需要仔细评估其正当性、必要性、安全性。毕竟每一位用户都拥有同等知情权。如确需使用,应当征得用户同意。

 

注:转载自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将在联系的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房戴头盔为何意,公民信息被谁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