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像日记一样真诚



《政治学十五讲》

第一次是大四寒假,第一讲,觉得枯燥,便没再看下去,再后来开学还回图书馆,心里却一直惦记,这种惦记持续到研一寒假,上周决定买了一本。

上次是上周(几来着?)翻了第一讲,居然不出意外地,和上次一样无聊。今天看了第二讲,谢天谢地,但愿就第一讲无聊吧。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就像读一篇(不那么前沿,但精准的)综述。

中国古代是伦理和政治的未区分;近代封建瓦解,社会政治思想巨大分化,出现守旧派、维新派、民主派,革命派的区分;现代政治思想则是靠吸收西方,更新传统,并未演化出自己的新型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我觉得是历史太重了)

西方政治研究

1.公元前500-前200“古典政治学”:伦理结合、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理想国、斯多葛和芝诺的自然法理论和世界国家理论。

2.公元476-14世纪“神学政治学”:宗教政治结合、民族国家、教会权利与国王世俗权力冲突、封建主义与等级制度、君权神授与世界国家理念、经院哲学与异端邪说的正统争夺。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使得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

3.1500-19世纪末“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人的利益出发、逻辑推理、洛克的君主立宪(《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理论(《社会契约论》);

工业革命后、边沁的功利主义、约翰密尔的自由主义(《论自由》);

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传统价值受挑战、理性主义幻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反传统和否定理性、康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马克思韦伯对政治权利的社会学解释。分化:渐进改良的自由民主主义理论,激进变革的社会主义学说。

4.当代“科学主义”

主题:积极政府调解矛盾,宁缺毋滥反对集权和干涉;经验、实证、科学,熊彼特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波普尔对自由主义的新阐释(《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起源:1880年美国学者柏吉斯倡议建立哥大政治研究院、标志着政治学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

《把自己作为方法》

仅看了吴琪的前言,和许知远的序。

许的序内容性不多,启发是对“对话”的意义再深挖:人们安于陈词滥调、在喧哗中发出更大的声音、鲜少辨别自己更敏感、更独特的声音;和对高质量对话的渴望,那种“提问朴素却精确,回答极富个人化和延展性”的对话,许总是似是而非,貌似有理。他讲的《为了以色列的未来》这个例子,我渴望的是真诚,因为我发现过许多的不真诚,这里我俩说的应该是一个意思。

吴琦的前言给我许多惊喜,他的文字准确,把一些我感受颇深却难以明状的情绪(或者体验)精确地转化为文字(或者语言?),让我知道许多东西是可沟通的,我常常因为自己语言组织的无能而沮丧,悲观地认为人是孤岛、体验永远只能是自己的,沟通是无效的.......而他,是一个聪明、自省、深刻又敏锐的媒体人,让我知道好的语言可以极大地消除误解、甚至包括对自己的误解。

Aron说语言和思想相携,我则更粗鲁:语言即思想。思想可以在谈话中发生,你以为是交互、火花什么的,不止如此、还有隐性的、未察觉的、下意识回避的.....还有吴琦说的“对回忆的回忆”,所以我一直说坦诚是最有趣的。

我已经忘记自己为什么要看这本书(这句话着实不坦诚),不过我毫不怀疑地,认为自己会享受看这个书的过程,前言让我确定了作者是一个可沟通的人,我不讨厌自说自话,但真的很讨厌空洞、陈词滥调和言之无物。

其实最真诚的东西应该是读起来像日记一样的,不过一旦日记是为了写给别人看,真诚也就瓦解了。对话仍是好的载体,毕竟不会有多少人会出版自己的日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像日记一样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