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蔡崇达
1982年生 闽南人
“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中国新闻周刊》前执行主编
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
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奖。在新闻特稿写作方面有独到贡献。
2014.12.09 首部作品集《皮囊》正式出版
截止目前:《皮囊》销量已突破300万册
和其它书读起来一气呵成不同,《皮囊》这本书,我陆续用了2周读完(本来计划是2天)。
用那么久,不是因为它不好,一方面固然是最近比较忙 ;还有最主要原因就是:
《皮囊》中的每一故事都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或是触动了内心的敏感,或是勾起了淡忘的记忆,还有那些如书的封面所说的:我们不愿直面的,却终究不能逃避的灵魂拷问。
肉身是拿来用的
不是拿来伺候的
很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是从自己的自传,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
《皮囊》也一样记叙了在福建泉州一个小镇子中走出来的蔡崇达,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这一路走来,曾带给他最深触动的那些人和事,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文章的开头是从描写作者的阿太(外婆的母亲)开始的。和我们印象中的慈祥、安静的老人不同,阿太是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90岁了依然行动自如。她跟作者说: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很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是从自己的自传,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
《皮囊》也一样记叙了在福建泉州一个小镇子中走出来的蔡崇达,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这一路走来,曾带给他最深触动的那些人和事,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文章的开头是从描写作者的阿太(外婆的母亲)开始的。和我们印象中的慈祥、安静的老人不同,阿太是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90岁了依然行动自如。她跟作者说: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我们整天计较得失,追求回报率
而有人却更执着于感情
《母亲的房子》一篇中写道:父亲生病期间和去世后,作者家里一度非常贫困,甚至要去捡外面的菜叶维持。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母亲手头一有钱就要拿来修一直没有完缮的房子。哪怕已经知道房子会被政府规划拆掉一半也初衷不改。
我也一度因为母亲的执拗而不解。觉得有些很不可思议,这不是浪费钱嘛!
然而我们这些生活在一切追求快节奏,高效率,做事必算回报率的时代的人,是否还那么在乎一份感情或承诺呢?
母亲坚持建房子,其实不是为自己和儿子的脸面,而是为父亲的脸面,为的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不可否认,房子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目中,就是和家划等号的。
你没完成的承诺,我帮你来完成。这才是普通人的最朴实、朴素的爱情。
家里有一个人生重病
家属更需要有强大的内心
父亲突然就中风偏瘫了,从开始不能相信自己丧失了操控皮囊的能力,到鼓起勇气希望通过锻炼恢复,再到意识到自己真的不能恢复而失望愤怒,最后是接受现实而认命。
似曾相识吧?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重病患者,尤其是失去自理能力的重病患者非常典型的心路历程。终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生老病死,到那时我们能更淡定从容一些吗?
其实除了病人的困苦,病人的家属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要安慰自己打起精神,一方面要想办法照顾病人,还要承受生病的亲人因为重病压力下而爆发的责难和挑剔。
这些家属也许更需要一些心理援助,帮他们坚持下去。这也是很多心理咨询师建立针对重病患者家属互助小组的原因吧。
原来在疾病帝国也是用武力统治的
谁最残忍最血腥 谁就站在最高的位置
书中有一篇是关于医院的描写。说实话,医院的话题看起来总会心情沉重,尽管作者已经尽量用轻松的口吻,诙谐的语言来调剂。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
原来在疾病帝国也是用武力统治的,谁最残忍最血腥?谁就站在最高的位置?”所以医院里病情越重,住的楼层也越高。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人们必然无心社交。
有种东西隔阂彼此,注定无法做非常好的朋友—目光太透彻,看着你仿佛要看进心里,我知道那双痛彻后的眼睛是被眼泪洗干净的眼睛,因为那种眼睛我也有。”
是的,和同样痛苦的家属病人在一起说话,会有疼痛感。更不能开庸俗的玩笑。本来已经因为亲人生病而心力交瘁的人,是没有精力去掏心掏肺的。这就是为什么病人家属之间连泛泛之交都算不上的原因。
不要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
我们终归要正视自己的内心
除了家庭,书中作者还分享了对他的人生每一个阶段和每一次选择都有着或多或少影响的人。
比如小镇的"名人“张美丽,要去香港生活的颐指气使的小少爷阿小;雄心勃勃规划着自己的人生,一切都力求控制得恰到好处的邻居文展;表面追求自由,狂放不羁,内心却保守脆弱的大学同学厚朴;
这些人有着不同的际遇,不一样的人生。但在那个当下,对作者的成长都有所启发。所以有书评说:无论际遇的好坏,这些人都带来了作者深刻的思考,是他取得后来成就的明灯。
专门把这句话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的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无论再怎么喧嚣,再怎么膨胀,终有一天,也会尘埃落定。
学会遇事思考、脚踏实地、执著进取……就是我们每个人前进的明灯。
选择大城市还是回老家
这是个问题
父亲去世后,作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消沉。“子欲养而亲不待”,为父亲治病而奋斗的目标突然消失了,作者发现停下来的自己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勇气回答这个问题。
他发现自己之前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除了真实的生存压力,还在于自己根本不敢有空余的时间。
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
怎么去填充时间?
怎么去面对生活?
我要怎么生活?
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我真正在享受什么?
如果不想碌碌一生,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最终要回答的,避无可避的问题。
作者最终选择了放弃北京已经挣出的一方天地,回到老家的小镇生活。那里是他想念的、需要的、给他动力的能量场,在那里他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而那些仍然离乡背井,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打拼的人呢?
作者出这本书的目的应该并不是想鼓励在外打工的大家都回自己的老家吧。
所以我想,无论对《皮囊》一书作何评论,读完此书,我们总要有所收获,我的收获就是:
我们每做出一个选择,都应该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顺从自己的心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