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在晚上做出任何决定

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泰勒斯曾说过:人类在白天只是一只守规矩的动物,到了晚上才是活生生有灵魂的人。

研究表明,大多数画家、作家、诗人、歌手等文艺工作者都习惯在晚上进行创作,这是因为人们通常在晚上会更加感性、思维更加发散与敏感,会体会到更多白天不易察觉和抓住的灵感。

但是在心理学界,行为主义派的心理学家却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永远不要在晚上做出任何决定。

这是因为晚上被重新激活的大脑会抑制你在白天的思考,这时候做出的决定不再那么理智,反而带有了许许多多感性的色彩。

我们把一天分为四个阶段,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在前三个阶段时,我们不断的接受外界的信息并通过大脑进行处理然后反馈给他人,这时候大脑是忙碌的、高速运转着的,在较忙碌的大脑中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而到了晚上,我们回到家,身心都放松下来,大脑跟着闲暇起来,外部刺激信息的减少,于是内部信息的处理便增多。

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思考起埋在自己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此时感性战胜了理性,主导着大脑的思维活动。

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深夜中,大脑的闲暇让我们容易想起往事与那些依旧有点耿耿于怀的人。

在此时,我们容易陷入回忆,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单独世界,我们的思考也多半由“心”主导而非由“脑”。

何为由“心”?何为由“脑”?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在此遵循着“快乐原则”,即我怎么高兴怎么来,并不满足社会道德约束。它是与生俱来的,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最能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是非理性与非社会化的。

自我是处于人格结构“本我”与“超我”之间,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调节矛盾。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我们内心的要求,被现实条件制约束缚着。

超我则是我们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是道德化的自我,是许多伦理道德内化而来,遵循着“道德原则”——即所做之事必须满足道德的要求。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夜晚所做的决定往往真实、是最接近人类本我的决定,更加符合我们内心的非理性的冲动。

“本我”人格结构在此刻占主导地位,所以此时的决定更多的是由我们想怎样就怎样的感性的“心”出发,很多是脱离了法律法规与道德约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

而我们白天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中,理智的思考下我们不得不尊重“现实原则”,用“脑”去思考权衡利弊。“自我”在此时成为主导,因为现实因素,我们的行为都带有掩饰性,而实现“真实”的想法的冲动则会让我们持续焦虑。

到了晚上我们的大脑放松后,最真实的“本我”又冒出来,所以我们会在此时做出许多感性却不遵循现实约束的决定。

我们很容易在心情差的时候做出决定,我们太容易被深夜那不知所谓的负面情绪牵着走,请记住:我们是情绪的主人,而非情绪是我们的主人。

控制情绪是一门学问,只有我们好好与情绪相处,明白情绪的由来,我们才能真正的成为情绪的主人。

包括村上春树在内的很多名人作家都建议我们:睡觉是解决不良情绪的最佳方式。

当你感到烦躁时,去运动吧,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吧,不要在崩溃的临界值做决定。

毕淑敏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在下雨天做决定,下雨天也会影响情绪;艳阳天适合做决定,我们做的决定,仿佛也与天气契合,晴天所做的决定有着阳光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0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在晚上做出任何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