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为什么杀鲧?因为治水失败,还是为了清除异己?

黄帝政权安定了若干年,传到帝尧时又起波澜。

帝尧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据说他在位九十八年,可晚年的时候被洪水袭扰的焦头烂额,洪水几乎颠覆了帝尧的统治。

帝尧之时出现了三位治水英雄,一个是共工,一个是鲧,另一个就是大禹。前两位是失败的英雄,只有大禹治水成功,最后得到了空前的影响力和政治资本。

关于鲧的死历来都有争议,流行的说法是因为他治水失败,所以被“殛于羽山,以变东夷”,关这当然是一种官面的说法,我们从很多史料的字缝里还能读出鲧天大的冤屈。

第一个直接告诉我们鲧有冤情的是屈原,《离骚》说:“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明确地告诉我们鲧是死于“婞直”,而不是因为治水的失败。“婞直以亡身”就一定能跟政治扯上关系,也许是得罪了当权者帝尧,也许是得罪了摄政者大舜。

屈原《天问》中有多次提到鲧的事迹,几乎都是正面的形象,《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山。”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鲧,一个位百姓请命的悲剧英雄,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鲧的死,并不是因为治水的失败,而是死于一场政治阴谋。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怀疑的东西。

首先是对鲧的举用,四岳推举鲧治洪水,帝尧以为不可,四岳“强请试之”,结果据说是九年而无功。这里的无功恐怕不是实情,功劳多少一定是有一点的,就算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

但是,大舜摄政以后,却把鲧列为“四凶”之一,将他诛杀于羽山之野。

这真是奇哉怪也!

试问,如果鲧不懂得治水,帝尧也知道,那么四岳为什么还要强制鲧去治水呢?话又说回来了,你让一个不懂得治水的人去治水,最后治水失败,这也不能算得上是他的罪过吧,至少也不应该是死罪吧!

如果你明知道鲧不会治水,预料到让他治水一定会失败,然后又以治水失败为由杀掉他,这算什么?诬陷!赤裸裸的诬陷!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谁在陷害鲧?四岳。

为什么陷害鲧?我们看看四岳举荐的两个人,一个是鲧,明摆着是为了坑他的,另一个是舜,舜后来得以摄政,离不开四岳的举荐和帮助,这才是四岳真正要保举的人。而正是这位“摄政王”大舜,请求处死了治水的鲧,并且流放诛杀了所谓的“四凶”。

“四凶”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致于非死不可?

实际上,除了三苗我们不知道是人还是部落以外,剩下的三个人鲧、共工、驩兜,都是帝尧的重臣。帝尧后期洪水是最大的事情,而共工、鲧是前两任治水负责人,可见他们的身份地位之重。而驩兜则是共工的举荐者,他像四岳一样有举荐重臣的权力,可见也是位高权重。

四岳明知道鲧没有治水之才,却坚持举荐鲧治水,帝尧驳了四岳的面子,说鲧不可用,这是对鲧的维护。可是四岳“强请试之”,最后帝尧才不得不从,忍痛把鲧送上了一条死路,这似乎也昭示着帝尧后期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后来,帝尧干脆决定让位于四岳,离开这个凶险的帝位,但是四岳不肯接位,而是推举了虞舜为帝,虞舜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摄政。

大舜摄政以后,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除“四凶”,就是上面我们说的鲧、三苗、共工、驩兜,他们分明是帝尧的心腹重臣,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人人皆曰可杀的“四凶”呢?恐怕这是大舜和四岳的清除异己之举罢了,这样一来,权力就都落到了虞舜一系之手。

舜参政二十八年,其中摄政八年,这二十八年的时间内,权力紧紧的握在了他的手中,年迈的帝尧成了傀儡,屡屡想将这个烫屁股的帝位让出去,可是就是让不出去。

而这位老迈的尧帝,在舜摄政期间的下场,可能就像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一样:“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被舜、四岳等阴谋份子给囚禁了起来。

更奇怪的是,帝尧后期洪水滔天,黎民深受其害,可是舜在诛杀了治水的鲧以后,却再也没有提及治水之事,而是等到帝尧死后,帝舜继位以后,才想起来让鲧的儿子再去治水。

禹接到了治水的任务以后,战战兢兢,生恐被害,害怕再步父亲鲧的后尘,所以“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域”,由此可见,四岳重举鲧的儿子治水,恐怕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

能治好洪水则罢,如果治理不好,恐怕他的下场也会跟鲧一样。

而那位大名鼎鼎的四岳,在辅佐帝舜以后,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再也看不到“强请”的字样,他对帝舜的态度那是毕恭毕敬,再不像对待帝尧那样霸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舜为什么杀鲧?因为治水失败,还是为了清除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