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阅读笔记

继续阅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今天阅读P179-P212,用时1小时。

今天开始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塔拉终于去上大学了。

一个17岁的姑娘,在这之前从未踏入过教室的大山里的女孩,她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不上学、不就医,是她父亲要他们坚持的忠诚和真理,父亲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声音。

塔拉用几分钟收拾走出家门,那时候的她是有多渴望逃离家庭。可是当她真正到了大学的校园,遇到和自己格格不入的舍友们的时候,自小的家庭教育成果显现出来了:多次出现“爸爸说”“爸爸认为”等等。就是这些自小的观念,让她远离了同学和舍友们。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它会成为习惯,渗入生活,就像我听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会把火腿肠的两端切掉一截扔掉,男朋友问他为什么,她说她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她去问妈妈的时候,妈妈的回答也是一样的,妈妈去问姥姥,姥姥去问了太姥姥,结果太姥姥说,她那时候的锅太小了,放不下……

平静的文字下面,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感叹。17年从没上过学的她,有了很多“第一次”,每个“第一次”在别人看来都很不可思议,包括作为读者的我。在大学入学考试的考场上,她拿到监考老师发的答题卡时问老师“这是什么”“该怎么用”;第一次去上课,在老师的指点下才知道走错了教室;美国历史的测验,一个题都没答对……我不知道那会是怎样一种艰难的境况。

文中有一段,看了很是让我心疼塔拉:“我盯着鞋子,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当我抬起头,总会有人盯着我,好像我是个怪胎。我当然是个怪胎,我清楚这一点,但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因为她第一次课堂提问,“Holocaust”这个单词的意思,老师也没有解释。后来她查了才知道,这专指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的大屠杀。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她却以为只有五六个人的规模……她的提问,是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她不知道的,大家都以为她在开玩笑……

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学校的价值——让你知道你该知道的一切。

西方文明课的考试,她答不出来问题。“考试结束后,我走出教室,站在冬日的严寒中,凝望着萨瓦奇山脉的顶峰。我想留下。群山依旧陌生而险恶,但我想留下来。”我能深深地理解塔拉内心的冲击,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她原以为自己还可以,但事实一再告诉她“你差得不止一点半点”,这是冲击,也是一种新鲜感,是对未知的渴望。于是,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终于,她只有一个学科得到B,其他学科全A,并获得了一半奖学金。

今天的阅读,给我的冲击很大。当下的我,比塔拉的学习环境要好很多,但是扪心自问,自己的学习结果不尽如意,刚刚查了国考成绩,没有进步。在这个结果背后,我自己知道愿意,我给自己留有后路: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对比塔拉,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尚能突破牢笼,奔着自己的目标去做,我又有什么理由和借口,让自己虚度光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10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