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一首《鹊桥仙》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写的缠绵回肠,不禁让人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今又七夕,鲜花红包礼物,约会K歌轰趴,这是今人的庆祝方式。那么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呢?

▐  七夕起源

      七夕发源于中国,跟其他节日一样,来源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其大意是说牛郎是人间一位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的小伙子,父母早亡,生活贫穷,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而织女则是天上的神仙。有一天,织女和其他姐妹偷偷下凡洗澡。牛郎则在老牛的指点下,偷偷拿了织女的衣服,于是织女只好做了牛郎的妻子。夫妻俩男耕女织,生下一对儿女,生活幸福美满,后来老牛病死了。但是好景不长,此事让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王母娘娘强令织女回到天庭,于是牛郎披上老牛的牛皮,挑着一对儿女,上天去追织女。快要追到织女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画出一道天河,把牛郎织女永远地分隔两岸,但他们的忠贞爱情最后还是感动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见一次面。所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时候,传说千万只喜鹊飞上天,搭成一座鹊桥,牛部织女在这一天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民俗节日——农历七月七的七夕节。因为织女手巧,七夕节于是成为中国女性的乞巧节。

      七夕最早的记载是《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  文学作品里的七夕

《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此外,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总之,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

▐  历朝七夕习俗

     《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西汉时期,在七夕节这一天,宫廷之中的彩女在高楼穿七孔针乞巧。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从这个记录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风俗是在这一天晾晒经书,还会在席子上面设下酒肉来祭拜牵牛、织女两个星宿,有人晚上还会整夜不睡来守夜,他们认为如果看到天上有白气,如同地上河里的波浪,并且散发出五彩的光芒,那么就立即跪拜、许愿,在三年之内,愿望就会实现。

      西晋时期,在这一天除了乞巧之外还会晾晒衣服,《竹林七贤论》记载:“七月七日,法当晒衣”。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会在这一天用彩色的丝线穿针来乞巧。《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到了这一天,有权力的人家会搭建一座彩色的楼,女子会摆列贡品跪拜乞巧,还会将小蜘蛛放到盒子里面,第二天去看,如果蜘蛛织的网非常的园正,那么就认为已经乞巧成功了。《荆楚岁时记》原文这样记载:“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到了唐代,宫女会用锦结成百尺高楼,然后在上面祭拜牛郎织女,同时会在夜里用五彩线对月穿针来乞巧,同时还会举行宴会。《开元天宝遗事》原文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到了宋代,七夕佳节盛况空前,根据《文昌杂录》记载,宋代会在七夕放假一日来庆贺节日。到了南宋,这个节日就更加的盛大,在节日前几天,人们会互相馈赠礼物,宫内的负责制作蜜饯的部门也会向皇帝进贡水蜜木瓜。《梦梁录》记载:“又于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新衣庆祝节日。《梦梁录》记载“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

      人们还会举行宴会来庆祝节日。《梦梁录》记载“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当然乞巧也是必须进行的“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到了元代,少女也会在这一天乞巧,元代的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记载:“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明代,女郎也会乞巧,但是形式不再是穿针乞巧而是改成了投针验巧。根据《宛署杂记》记载:“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到了清代,人们会丢针乞巧,人们还认为乌鸦、喜鹊飞去的很晚,是因为他们去为牛郎织女搭建鹊桥,根据清代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七月七日,清晨乌鸦喜鹊飞鸣较迟,俗谓之填桥去”。

▐  七夕活动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投针验巧

种生求子

为牛庆生

晒书晒衣

供奉“磨喝乐

拜织女

拜魁星

吃巧果

▐  没有鲜花,送什么

簪子

 对镜幽香开一朵,为君巧把相思锁。  

同心结

谁言生理久, 适意与君别。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镯子

珍重双双玉条脱,尽凭三岛寄羊君。  

罗帕

翦翠衫儿稳四停.最怜一曲凤箫吟.同心罗帕轻藏素,合字香囊半影金. 春思悄,昼窗深.谁能拘束少年心.莺来惊碎风流胆,踏动樱桃叶底铃.

香囊、荷包

欲织双鸳鸯,终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  

团扇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  

如意

已看燕寝玉如意,更听雕梁金缕衣。莫道塞垣风景恶,开花何处待郎归。  

戒指

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  

梳子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玉佩

丁当玉佩三更雨,平帖金闺一觉云。明日薄情何处去,风流春水不知君。  

红豆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所有的节日都不是为了礼物和红包而生!而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爱与被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人如何过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