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小记

        今天是在上海过的第二个冬至,下班被几个同事叫上出去吃水饺。我们一行人点了羊肉、大葱猪肉、韭菜、白菜水饺,蘸上混着一小勺辣椒油的陈醋,吃的很爽很满足。

各种馅的水饺


      关于冬至吃水饺的习俗我特地百度了下: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饺子在早期的时候被叫做“娇耳”,发明人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白河的时候,看到岸边有很多百姓由于贫穷,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坏了,因此张仲景决定要救治这些穷苦的百姓。在张仲景研究之后,煮出了“祛寒娇耳汤”,用辣椒以及一些驱寒的药物煮制羊肉,煮好之后把里面的食材捞出切碎之后包上面皮,形状就像耳朵,所以又被叫做“娇耳”,煮熟之后分给那些病人,每个人分两个再加一碗汤,吃完之后浑身暖和,血液通肠,一段时间之后,冻坏的耳朵也就好了。

岁末吃碗饺子

        坐在办公室里,肚子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关于中国传统节气的背后意义,作为90的后的我,知之甚少。于是就想好好了解下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你知道几个呢?

        年近岁末,又一年光阴过去,不禁想起这一年的历程。年初的flag现在完成怎么样了?还是已经连当初信誓旦旦的flag都忘记了呢!不过不管怎样,此刻我是享受这份小确幸的。

      昨天阿攀摸着我的脸说我毛孔变粗了,皮肤也有点松弛了。这两年仿佛真的在慢慢变老了呢,也慢慢变得妥协。多了些烦恼,少了些发自内心的喜悦;多了些现实想法,少了些理想和热情。写到这里,不禁会感慨,这样生活变好了吗?其实没有,反而有些许对生活的怯弱了。

      嗯,要开始寻找生活的小确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至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