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人生》读书笔记12

        腾 龙

        Day92——

        阅读书籍:《我的教育人生》
        专著作者: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
        阅读内容:第190-215页。
        阅读主题:创造性思维,分析法和因果法,学生创新素养
        三个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分析法有何局限性?如何运用因果法解题?
        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内容摘要】
        关于第一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固有观念,产生新的观念。没有概括化程度很高的基础知识作为源头,是不可能有创造的。发散必先聚合,求异必先求同。
        2.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持征是联想、假设和转化能力。学生面对问题不可能无端地去联想、假设与转化,他们必须联系与问题有关的种种旧有观念,唤起已有解题经验和思路的重现,方能做出合理的假设或转化。
        3.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活动的完成,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括准备、潜伏、顿悟、验证四个阶段。鉴于培养创造精神的需要,教师在课堂里就不应单纯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思考力的培养者,创新意识的扶植者。
        4.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促进思维的流畅、变通与新颖,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成功经验。这要紧扣教材进行,应让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解法与一般思路以后,再去诱导学生思维的扩散。
        关于第二个问题:
        5.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顺畅,用综合法分析思路十分清晰,如用分析法分析反觉繁杂。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学生很难从问题逆推出所需要的条件组合。
        6.有些应用题的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组合不是唯一的,必须顾及题情、题中条件结构方能确定。分析法是由果溯因的逆向思维,目标专一,学生思维习惯于聚敛形式推进,不易发散。分析法突出思维的井然有序,但过分严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直觉品质的发展。
        7.“因果法”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渗透执果追因、寻找因果联系的意识。在一些题情复杂、数量间因果关系隐蔽的应用题,要认真地挖掘,引导学生用局部固定的方法,澄清数量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帮助解题。
        关于第三个问题:
        8.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可以采用“撩拨直觉,鼓励猜想”的方法。直觉是科学家、发明家、军事指挥家,具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特征。直觉的最高表现形式和最神妙的形是顿悟,心理学上叫作灵感思维。
        9.直觉、顿悟、灵感,都要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依赖原有的知识经验。第二,要有信息,要有材料,要有情境。第三,要有撩拨、牵引产生直觉。
        10.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也可以采用“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方法。凡是创新总是不满足于循规蹈矩,按正常渠道去解决问题的,总是不满足于一种标准答案的,而常常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异想天开中解决问题的。
        11.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还可以釆用“吹毛求疵,挑别超越”的方法。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就要有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优良的科学品质,所以说,发现问题和缺点,正是创造的前奏。
        12.“自主探索,诱之以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好方法。人的创造潜能存在于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创造智慧不在结论中,而在形成结论的探索过程中。“给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但这仍然是教师给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通过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渔”,叫诱之以渔,这才叫创新。
        13.此外,“开发右脑,形象创造”、“情急生智”、“放松的警觉状态”也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好方法。右脑管的是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而99%的人自出生后右脑就没有用过。需要越是迫切,越是现实,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民主和谐的情境,有助于创新创造的出现。
      【阅读感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在打好知识基础,训练学生学会概括,学会联想、假设和转化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意识,强化认识问题的全面性,理解问题的深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探究性,促成学生思维的流畅、变通和新颖。
        诱发学生学会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假设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需要对问题情境加以分析,并从题中找到条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到条件及问题的联系,并通过假设性想象,创造性组合,产生解题思路及构想,从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应抓住教学设计与实施,推进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一是鼓励学生猜想,组织学生验证;关注学生直觉思维,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培养学生求异发散思维能力。

        2021年10月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教育人生》读书笔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