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原则中得到的:我现在的身份讲起,对自己(站在高层次思考;了解自己的缺点及改正的习惯、观点的认识)、
有意义的工作,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他人(准确的评价)
从4月初开始读《原则》,现在5月,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书没有那么容易读,有的话要读很多遍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用了近1个月才读完一本书,内心也总觉得太慢,读书及感悟的速度决定了成长的速度,事实上,现在我还有14%没有读完,但也已迫不及待的想要输出一些自己读后的感悟。(不知为什么,现在的自己就很喜欢分享,读了一篇文章,就想分享给朋友,读了一本书,就想写)
这次就写写《原则》这本书与我自身的结合与体悟。
人的大脑结构剖析。作者在“生活原则”中分享的这点,是让我最为惊奇的部分,也发出感叹,哦,原来是这样。
他说人的大脑分为:脑干、小脑、大脑。
大脑又分为:杏仁核、基底核、大脑皮层。
最内部的是杏仁核,他控制人最原始的情绪,当你感受到被触犯时,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是杏仁核在发挥作用,它在向你发出:备战或逃的信号。
如果此时你被它绑架,那么最低层次的自己将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行为,其实此时你接收到这些信号时,你是可以用大脑皮层冷静下来并拒绝执行“杏仁核对你的绑架”,当然这些“杏仁核绑架”来的快,去的也快。
刚刚说到了大脑皮层,那也就详细说一下,大脑皮层产生记忆、思想和意识。人的学习,计划,想像等高级思想皆出自此。当启动“大脑皮层”时,其实就是高层次的你在控制自己。当然,正如书中所说,低层次的自己与高层次的自己总是在争夺对“自己”的控制权。
基底核它的作用是“控制习惯”。当你重复做18个月时,这个行为就成为你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为动作。
除了大脑结构的生理结构外,还有一个生理结构造成了我们人与人的不同,那就是“思维的盲点”
思维盲点就如色盲一样。但不同的是,色盲是知道自己色盲的,但大多数人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看到的自己总和自己不一样,甚至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
知道这两点后,对我自己来说,我理解人与人的不同,同时要要求自己站在更高层次看待这件事与这些人,就如书中所说,站在外太空看地球,你就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山与水,再拉近,就可以看到你所在的城市与周围的人。
这本书中说过两句很扎心的话:
第一: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客观的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缺点的认识。
我在这里也写出三个对自我缺点的认识。
1:自我说服。做一件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些词与我毫无关系,与我相关的词是:差不多得了,可以了可以了。也因自己性格的原因,会觉得重复检查与死抠细节是浪费时间。所以让内心出现:“好了好了,差不多得了”这几个词语时,高层次的我就要小心了,要控制低层次的自己。
2:当遇到分歧时,自己总也没有耐心听对方讲完。比较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前两周,一天下班跟同事聊起新员工的企业价值观授课情况,当她开口说:“我有不一样的想法…….”,这句话还没有讲完,我就已开始噼里啪啦讲很多,讲我看到的现象,将我看到的证据。后来自己反思,因为自己的“急与辩解”,我错失了得到同事也许好的有用建议的机会。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前一周,仍是跟那位同事聊要给校长做纪念册的事情,同事刚说:“我觉得这样没问题”,我又开始噼里啪啦,同事说:“你别激动”。当同事说出:“你别激动”这几个词语时,我内心是不快的,我自己在内心想,我没有激动呀,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正如此,我以为的不激动,但在别人看来是激动。其实这对于给同事的印象,我仍是一个不太愿意听别人建议的幼稚菜鸟。
更成熟的做法就如文中所说:给对方2分钟的时间,耐心听对方讲完,自己再陈述数据及逻辑表述岂不是更好?
虽然现在的我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情绪化的状况在减少,但还是借用文中的一句话送给自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千万不要被“较低层次的自己”控制了情绪,即便对方在发脾气。对方行为举止不好,不意味着你的行为举止也要变差。
3:比起实质的建议,我还是会在乎建议的表达方式。记得曾经自己对领导说过最幼稚的一句话是:“你的教练技术呢(一种说话的方式)?”。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确实比较菜鸟。再次也告诉自己,不要抱怨别人给你批评建议的方式或语气,而是要看批评或建议是否精准。
对于赞美也是,要看是否精准。
当然,在听取建议时,可以不在乎表达方式,但还是要看是谁说的。要向可信度高的人听取建议(所谓可信度高的人,如他曾三次以上成功解决过类似问题,他的建议逻辑清晰),当然判断这种人最容易的标志是:职位和阅历。
不是说自己因此势力,而是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提出观点是容易的,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成千上万的主意,很多人还很愿意说出来与人分享,甚至激烈的捍卫自己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包括你自己在内的很多想法,观点都一无是处甚至是有害的。
所以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注意:关注发言人的推理过程,而非结论)。要问他们:你们用的是什么数据?是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同样的,当别人向你反馈一些问题时,你要反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因为问题比观点更容易看到和提出,关键也是要看这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如此才能知道什么是最高效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对这两点对我自己也是要谨记的,1.如果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要首先想想自己是否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回答的可信度不强,就不应该对此发表意见,更不要与人分享你的观点。 2.不要随便提出问题,而是知道了问题,问自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个问题相关的全部信息,才能更好的提出一个好问题并有自己的看法。
第二:人之所以活的有意义,是做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我们做出的美好选择,更是我们天生的生理需求。大脑结构先天的使人需要并享受社会合作。
做有意义的工作还看个人的喜好,自己成就感获得的来源,就如培训,这对我来说就是有意义的工作,它让我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如何和人建立关系,之前我们都有一个误解,说对方想听的话,做对方想让你做出的行为可以建立好的关系,其实有质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相互成长与学习。
就如《原则》这本书中所说:当你和他人能够开诚布公地就任何重要问题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追求卓越时,你们之间就建立了需要相互问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要知道,就如我们上面分享的“思维盲点”一样,没有人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我们都应努力客观地看待自己,但我们不能期待每个人都能做的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观的,都有看不见的盲区的时候,因此我们有责任给予别人诚实的反馈,让其承担责任,并以开放的心态解决彼此的分歧,以此帮助他人了解真实的自我。
对于生活原则先写到这,后续的工作原则,下周继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