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春上村树的书《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想什么》,感觉有很多的共鸣。想是找到了自己,37岁,看人家的心路历程,也有很多的体会,有一种相通的感觉。
一是跑步,跑步的习惯,分为几个阶段,具体如下:
大学时期:从大学四年级开始,为了锻炼身体,应对紧张的考研,基本每晚10点样子去跑步,慢慢习惯了,因为跑步,身体很少感冒,这也让自己切实体验到了跑步的好处。从此还是坚持。
研究生阶段:读研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仍有跑步的习惯,或晚上,或早上。早上跑步,因空气新鲜,跑完后有一身轻的感觉,期间还锻炼了一阵单杠,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了一定了解。
工作后:无论是在广州科技城,还是后来的长春东北院,都有锻炼的时候。在科学城,有一个同事曹懿友,和他一道围绕着办公楼后的一座山跑一圈。后来到了长春,有早起去动植物园跑步的习惯,这也和宋总喜欢早晚锻炼,打太极、慢走有关,他因为胃癌,胃切除了2/3,因为锻炼,身体一直保持很好,很少生病,70多岁,耳不鸣,眼不花,确实是我学习的楷模。人在生活中,能遇到这样的一个楷模,对于自己有很好的计划和执行,确实难得。
塞内加尔:因为工作需要,个人去了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呆了一年有余,期间也有早起跑步的习惯,有时跑到海边,在沙滩上跑步,跑完后洗个热水澡,尤为舒服。
北京:在北京工作的那段时间,也有早上起来跑步的习惯,那是在5环外,有一段路是果园,早上能看到老人锻炼甩鞭子的身影。虽然雾霾很严重,但为了身体,还是有所坚持。
现在:去年经历了小孩的出生,由于早起需要买菜和做早餐,也耽误了几个月。现在有时间了,还是每天两练,早晚各一次,慢跑2圈,快走两圈。通过清单软件和笔记,督促每日锻炼。现在增加了锻炼时长,利用悦跑圈软件,可以更加方便的记录数据和时间。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关于跑步和锻炼,确实有益,一是增强了体质和抵抗力,二是加强了自己的耐力和体能。跑步中可以听读文章和培训音频,也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春上村树作为一个作家,认为跑步和写作,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这和《精力管理》中提到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相通的,精力的保证能促进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是一种基本保障。就如旅游的人,不仅要有一种想到处看看的好奇心,还需要有很好的体力来支配,否则旅行就是一种苦差事。
跑步中的思考,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静下来独处的机会,让自己更好的领悟生活,找寻自己。
二是追随自己的内心,从向外寻找自我转向从内寻找,还是专注于自我的探寻。
小时候因为家庭很穷,上学和刚工作那会,都很自卑,这种自卑和不自信,一直到现在,依然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原来穿衣,是西装革领,认真打扮,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觉得你这个人很富有。舅舅和我说,我不够胖,应该有一个小肚子。大姐和我说,我应该认真穿衣打扮,不应该这么随意。是的,我现在穿衣,不再西装革挺,不再皮鞋光亮,没有了原来的那种刻意。一方面自己不需要再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已经看淡了些外界对于自己的评价,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喜好,关注自己的需求。不再从外在去寻求认可,更多的转向内心,探寻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在找寻什么。生活中不再以取悦于他人为第一要务,而还是找寻自己的真欢喜,开始探寻自己的本心。看到别人的现在,犹如看到自己的过去,世俗的看法和想法,在自己的内心中已经没有了曾经的那种位置。
伏尔泰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现在的自己,已经没有了当年那种锐气和青春的体力。曾经和部门的人说,自己就是一部老爷车,没有了那种跑车的蓬勃爆发力,但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稳定和耐力,逐渐有了明晰的方向,能有很好的坚持和毅力。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状态,总要是的,自己没有虚度过,能顺利的自然的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找到那个应该到达的位置,拥有每个年龄应该匹配的心态和修养。
不羡慕他人,专注于自己的现在和当下,不断探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