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金盾:让壮族山歌走进国际视野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无论身上流着哪个民族的血液,说的是哪种方言,音乐就是它的载体,都是世界文化中灿烂的一员,它们都应该受到尊重、捍卫和传播,因为民族音乐的表达手法不仅是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有着强烈的生命力与历史延伸力,需要每个人去守护和弘扬。

——题记

“西方民歌注重旋律,而广西壮族的山歌旋律是固定的,歌词内容却十分讲究,而大多数都是即兴编唱,很了不起。所以我认为,我们西方人更应该学习中国壮族的山歌。这些年我用很多的时间找人教我山歌,覃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对于山歌的旋律、歌词的形式和内涵、歌词的写法,以及各地不同的唱法,他都可以用汉语、英语、壮语等多种语言来教我。覃老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尤其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课时身上散发出的勇气、魄力和能力,让我们外国人非常佩服!”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生John(中文名林飞歌)这样评价他的导师——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覃金盾先生。


John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慕名找到这位执着的民族音乐传播者——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覃金盾教授,向他学习和研修壮族山歌。John从开始只会说中文的“你好,对不起,谢谢”到现在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壮语,并且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山歌作品,然后用壮语演唱。他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来我会把中国壮族的山歌传播到美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中国壮族的民间艺术。”

John之所以有了这么好的成绩,正如他所说,他遇到一位好老师—覃金盾教授。

“我一半是民间艺人,一半是学者。”覃金盾这样评介自己。

从2010年到现在,他带过的留学生学习壮族山歌有4名,John是其中之一,也是跟他时间最长的外国留学生。

 “其实在带着John学习的8年里,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覃金盾教授很谦虚地说。


使命: 传承传播百色壮族山歌

“山歌是壮族悠久的历史记录里亘古不变的旋律,由脚下滋养了古老壮族文化的这片热土所孕育,流动在每一代人的脉管里。我是壮族的儿女,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全力以赴,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感受壮族山歌的独特魅力”覃金盾说。

覃金盾出生在田东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年幼时,他每年都步行四、五个小时和大人们一起踏着山路唱山歌,一直唱到田阳敢壮山下,参加三月三歌圩,纪念壮族的始布洛陀。他们唱情怀,唱梦想,也唱着未来。覃金盾就在山歌的滋养下逐渐长大,他的血液里流动的,都是山歌的旋律。儿时和大人一起赶歌圩唱山歌的情景,在他的记忆中定格成一幅温馨画面。

覃金盾读高中后,流行音乐开始盛行,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农村的犄角旮旯,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的旋律。那些年,壮族山歌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唱山歌、对山歌的人在慢慢减少。虽然年少的覃金盾还未懂得流行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影响,但当他感受到山歌被流行音乐慢慢取代时,他的内心却有了强烈的失落感。

几年后,覃金盾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几经辗转,他选择了当时还比较落后的百色,到右江师专(百色学院前身)任教。

那时,陆续有一些外地学者找到覃金盾,称想了解百色的壮族山歌,希望他能带着他们去采风。骨子里热爱壮族山歌的覃金盾自然是一百个愿意,于是就领着学者们走村窜巷,和唱山歌的老人们聊天,和歌王聊天,甚至和村里的百姓吃住在一起。学者们回去以后,总是能发表一些关于壮族民间音乐的文章。

不久后,覃金盾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一些采风的学者,只是走马观花似的去了解、描述和宣传壮族山歌,并没有深入去探索,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深度。他有些不服气,壮族的山歌存在了数千年,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壮族人的精神面貌,它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变化着,一直都在扮演着“记载和传承文化”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壮族山歌居然被这么肤浅地传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壮族人,覃金盾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山歌完整、深入、客观地传播出去,有义务把山歌传达给有更高研究水平的学者,让他们能更好地整理和传播壮族的民间音乐。

2008年,覃金盾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广西为例》。2009年,覃金盾开始着手深入研究壮族山歌。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演唱山歌的群体逐渐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许多地方成立了山歌协会、网络歌圩等,并且正在竭尽所能地推广山歌。他感到很欣慰,为此他主动帮助他们申报了一些专项资助资金。

针对《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壮族山歌的生态研究》的课题,覃金盾经过走访,对广西的9个市、县进行全面的调研之后,对山歌的生态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城市,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多,歌事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来参加山歌活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原因之一是政府对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年轻人学山歌,唱山歌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回归;原因之二是出于当地年轻人的社交目的。

于是,在大多数人把山歌研究的视野放在农村时,覃金盾却把他的试验田搬到了城市。覃金盾从唱山歌人群的年龄、文化结构、职业、唱山歌的动机,特别是老人家,他们心态的变化,歌词内容上的变化等一系列的方面,逐一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山歌,不但不会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入侵而消亡,而且,如果给它一块沃土,很有复兴的可能。

在2012年以前,广场舞还没出现,那时在公园、广场有很多不同年龄层的人在对山歌。这些原汁原味的无杂质原生态旋律,是那么妩媚动人,曾是城市中一抹灵动的丽影。随着广场舞的出现,扩音器的喧嚣让那些唱原生态山歌的人群无所适从,山歌也最终没了生存环境。这种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碰撞,既是一种矛盾,也需要融合。少数民族文化进到城市,需要一个过程。覃金盾认为,要怀揣一种理性的热情,更要怀有一种谨慎的乐观:“山歌尚不至于到‘濒临失传’的境地,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扩大山歌在现代年轻人中的影响义不容辞。”覃金盾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解决这一矛盾,让古老的壮族民间音乐重新生长并繁茂起来。

带着留学生走街串巷了解壮族文化

正当覃金盾着重研究壮族山歌文化并向城市积极推广山歌之时,有一位学习小号的美国大学生John找到了他,表达了想向他学习壮族山歌的想法。当时覃金盾的英语并不好,但出于向外国友人传播民族音乐的想法,就把他留了下来。

2010年,John正式开始跟着覃金盾学习壮族山歌。

刚开始上课时,进展并不顺利。一个英文不太好,一个中文零基础,日常对话都沟通困难,怎样系统地向这位对壮族文化和壮语一无所知的外国人介绍壮族民间音乐,成为了覃金盾的首要挑战。覃金盾咬咬牙,借助电子词典,他开启了“英、中、壮三语交流模式”的教学方式。“英语不够汉语补,有时候用壮语来示范。”覃金盾说。

覃老师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让John觉得十分有趣,这也让John下定了学好壮语、学唱壮歌的决心。在John的笔记本里,注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国际音标。原来,他将国际音标标注在山歌歌词旁边,方便记忆壮语念法。

覃金盾认为,一个外国人,要研究我们的壮族民间音乐,就必须要了解我们壮族的文化背景,必须要融到这片土壤的血液里。于是,他带着John去参加各种民间文化活动,比如搬新房、祝寿,扫墓,红白喜事等,从民风民俗、到仪式音声,向他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壮民族传承千年的灿烂文化。

John第一次对山歌有更深的理解,是在一次壮族的民俗活动上。

那次,覃金盾带着John参加了朋友家的搬新宅的民俗仪式,村民们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走进壮族村寨,都兴奋不已。村里的男女老少即兴发挥,用一段山歌来欢迎John的到来。“黄头发,白皮肤,怎么会来到我们这山沟沟?……”那是John第一次听到壮族山歌。那一句句真诚热情的欢迎词,在抑扬顿挫的曲调中,从男女老少的口中用壮语悠扬的唱出,John觉得十分好奇,也非常的激动,他第一次发现了歌词对于山歌的重要。“山歌的风骨和精髓就在歌词上,每首歌的旋律是一样的,但是歌词却十分讲究。”那次回来后,他对山歌兴趣倍增。

John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学生。每一次的走访学习,他都很专心地做好记录;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他都当成一种文化现象。

有一次覃金盾带着John去扫墓,扫完墓,家人就在山上围坐在一起吃那些祭品和从山下带上来的食物。John不懂,就问他:“老师,他们为什么要在山上吃东西?在家里面有人做菜,有桌椅板凳,为什么不在家吃?”

这一问,居然把覃金盾问住了。他只知道从自己懂事开始,每年扫墓都是这样的,至于原因,他从来没有问起,老人们也没讲过。覃金盾想了想,告诉John: “我的个人理解是祖先享用祭品后要赐福,子孙吃后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福。等我回去问问老人,确定后再告诉你准确答案”。

经过几番求证,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结果,其实这仅是当地人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习惯,但覃老师对此事的严谨态度,让John更认定了这位良师益友。而这样有趣的乐学乐教的教授方式,令John受益良多,对壮族的民族文化有了一些最基本的了解。

在覃金盾的帮助下,John于2013年成功申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硕博连读,并于当年回美国学习。这期间,覃金盾通过微信授课和布置作业,让他用英语翻译壮族山歌。John每年假期都会到百色跟覃金盾进行壮族山歌的研究,覃金盾则带他深入壮乡做田野采风,让他切实体会壮族民风民俗和壮族文化。

在John发自内心地感激这位壮族民间音乐的启蒙老师时,覃金盾则认为,是John给了他更加深入研究壮族民间音乐的机会,与其说John在向他学习,不如说他们是互为老师、共同学习更为准确。西方的音乐人类学处于世界前沿,John带来的中西方文化冲击,刺激着让覃金盾不断向国际化高度进军。

以前,在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覃金盾是不敢发言的。在John到来的第三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覃金盾就开始上台演讲了。他的《从广养歌圩和敢壮山歌圩的比较看壮族歌圩的变迁对壮族山歌传承的影响》的发言很受欢迎,他提出传统歌圩和现代歌圩的概念,通过对形式、规模等保存较为原始的广养歌圩和政府行为较多、经济因素和旅游因素分量较大的敢壮山歌圩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经济、旅游因素及政府行为对壮族歌圩和壮族山歌传承所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覃金盾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并举一反三,学习他发言中的精神和观点,与他们自己所研究的课题进行比对,找出相类似的地方,加以借鉴和学习。

 

把壮族山歌带进美国课堂

2014年,覃金盾收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邀请函,因父亲当时不慎摔倒导致髋骨骨折,一直遵循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原则,覃金盾婉言拒绝了。2015年3月,他再次接到邀请。这一次,覃金盾终于如愿以偿,他以“广西高校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资助项目”访问学者的身份,带着壮族民间音乐来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深造,专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法。

有趣的是,覃金盾和他的学生John同在一所学校就读,同受一位导师教导。他们俩即是师生,又是师兄弟。

当时开设了《中国边疆音乐》这门课程,导师Helen Rees是沿着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新疆、内蒙、吉林等边境线,逐步讲授这些地方的民族音乐的。有一天,覃金盾发现导师在教授《中国边疆音乐》广西部分时介绍不够完整,他便自告奋勇:“这门课请交由我来上。” 导师一听十分高兴。就这样,覃金盾登上了讲台,在国外学习期间除了自身的学习外,还给该院本科生讲授《中国边疆音乐》(广西部分)课程。

对于刚刚来到洛杉矶三个月的覃金盾来说,要用英文讲课,语言上存在一定困难。班里的2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12个国家,各种口音,各种方言,以及一周3节课的工作量都覃金盾倍感压力。壮族人骨子里那不服输的劲儿,让他把压力当成一个挑战,勇敢地迎难而上。

为了上好在加州大学的第一节课,覃金盾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备课。课堂上,覃金盾教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壮族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做了向学生们做了扼要说明,然后又简单地介绍了壮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分布和传承情况。重点介绍和欣赏了广西的壮族山歌。覃教授通过音频、视频的展示,配合生动的现场演唱,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壮族山歌丰富诙谐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向学生们展示了山歌歌词形式的多样性。他通过“以物咏歌”“以人咏歌”“以事咏歌”三个案例,即兴编词和演唱,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壮族山歌的无穷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

每一节课的内容,覃金盾都花很长时间来准备。“担心自己词汇量不够,每次上课之前都要自我练习很多遍,包括要讲什么主题、说什么内容、学生会提出要什么问题,我应该怎么说,都努力做到面面俱到。我最怕互动环节了,有时候同学们会提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就怕被问住了。”覃金盾无不感慨地说。

在授课过程中,覃金盾英,汉,壮三语转换,讲着讲着就开始唱,唱着唱着就又开始讲,用汉语和壮语时,John还在旁边帮着一起翻译。有趣的是,John翻译时汉语还夹杂一些壮语的词汇。他们师生一唱一和,课堂氛围非常热烈,深得美国大学生喜爱。

授课在覃金盾的精心准备下紧张而有趣地进行着。为了方便这些外国学生们理解,在课堂上,他通过PPT、查词典、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壮语山歌案例分析,唱山歌采用英语、壮语、汉语并用等丰富的授课方式向外国学生们介绍壮族古老的民间音乐。朗朗上口的壮族山歌信手拈来,引得不少学生兴趣大增,有的学生还在课堂上随他一起哼唱。他们告诉覃金盾,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课堂里听到这样纯正的东方原生音乐。

覃金盾的每一节课,都会赢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也许就是因为我有很多东西要表达,要告知他们。这种迫切想传播壮族山歌的心情让我到美国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给他们上课,而且通过努力还做了博士生导师。”覃金盾如是说。

覃金盾教授凭着对壮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在课堂上张弛有度、说唱结合、风趣幽默,得到了导师Helen Rees的肯定,一时间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园内茶余饭后的美谈。

就这样,壮族的民间音乐随着他漂洋过海,从百色学院走进了美国大学的课堂。在那之前,覃金盾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将壮族民间音乐传播至海外,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室里,也许是第一次有人唱出这样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

覃金盾回国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民族音乐系主任和导师Helen Rees以系和个人的名义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他给学校的学生们带来精彩的授课。这,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对于覃金盾来说,在美国访学的一年里,校内学习,课堂授课,校外实践,这三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校外的日子,只要有机会,他都会见缝插针的向美国人传播中国的壮族山歌和壮族古老的文化。覃金盾感慨地说:“虽然仅仅是在这个小小的领域里得到肯定,但是他们给我机会去传播中国的壮族民间音乐和古老的民族文化,我有一种很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016年12月,John邀请覃老师一同欢度圣诞节。John和家人兴致勃勃地召集了五六十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美文化交流的沙龙。他们给覃金盾讲西方的圣诞节,唱圣诞歌,覃金盾就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中元节等,给他们讲解壮族文化,为他们唱壮族山歌,教他们说壮族的语言。

沙龙接近尾声,有一位美国年轻人回家拿了一副中国朋友送的麻将,向覃金盾请教中国麻将的玩法。覃金盾就乐呵呵地教起外国友人打中国麻将……友谊在欢声笑语里升华,截然不同的文化在那一刻融合得竟是那样的和谐。


学术研究的路上,孜孜以求

作为一位壮族山歌的守望者,覃金盾教授对壮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成就了他广博而厚重的艺术造诣。

2014年覃金盾出版专著《壮族原生态音乐》。同时,他近年来不断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关广西民间音乐论文,其中代表作有《艺术与经济因素并存的民歌节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山歌艺术节为例》、《A Tale of Two Song

Fairs: The Use of Event Comparison for Evaluation of Event Modification》等,2015年主持在研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壮族山歌生态研究》,2016年11月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讲坛”第88期作《百色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调查报告》讲座。

覃金盾的学生John经常在美国的民族音乐杂志,也经常发一些关于壮族山歌的文章。文章发出去后,不断有人找到了覃教授,想来学习壮族山歌。

“我一定继续深入的研究壮族山歌,更要努力把壮族的民间音乐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并把他们推上更大的舞台。”覃金盾说。

今年,John原创了一首壮语山歌迅速成为网红,对他的恩师覃金盾教授在外界的影响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年是广西艺术学院建校80周年,届时将特别邀请覃教授作为重要嘉宾参加。

前不久,覃金盾与John去平果县拍摄一个纪录片,遇到了广西艺术学院著名的声乐教授龚小平与他的越南弟子。龚教授是覃金盾的恩师,龚老师的学生和自己的学生同为主角录制同一档节目,这让覃金盾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谈到今后的规划时,覃金盾教授眼角放着睿智的光。他说:“百色是一个丰饶的山歌文化大观园,一直以来,壮族山歌以它奇异独特的文化功能喂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有生之年,我的梦想就是做《百色地区民间音乐的电子地图》。我要把百色地区民间音乐的电子地图,做成可复制性的全国民族音乐库的范例,以后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来做。”在内容上,覃金盾准备从壮民族的分布、民族习性、风土人情、壮族音乐种类、曲势、音乐结构、歌词结构、音乐形态的描述、传承情况、传承人情况、乐器、起源、发展脉络,传唱、社会功能等方方面面,做一个系统的整理。

覃金盾给自己的人生布置了一个艰巨的“作业。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会竭尽所能的去完成它。”用壮族民间音乐奏响人生的覃金盾说到梦想时,他一脸严肃:“几千年后留下的不是物质,也不是金钱,而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做为壮族的一份子,我要对父母、父老乡亲和我所热爱的这片土地,有一个交代。T�����F

你可能感兴趣的:(覃金盾:让壮族山歌走进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