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原文学习之三十九

海外南经

按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海外南经》描绘的是处于所参照的历法月令图画的南方,它大部分反映的是在夏天人们的日常活动、祭祀活动以及相关的自然物候、天文星象特征等内容。

    《海外南经》中“毕方鸟”、“羽民国”等内容,从字面上看很神奇诡异,但从宗教、巫术、天文、物候等较为严谨的科学角度上去理解,它们就显得很平实:它们不过是人们求雨的远古画面被一代代误解的产物。

    地之所载,六合(1)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2)之以星辰,纪(3)之以四时(4),要之以太岁(5)。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6)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7)。

    【注释】

    (1)六合:古人以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为六合。(2)经:本义为织物的纵线,这里引申为“划分”之意。(3)纪:本义是散丝的头绪,这里引申为“分别”之意。(4)四时:古人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四时。(5)要:遇到。太岁:又叫岁星,即木星。木星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宫,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古人用以纪年。(6)夭:幼年便去世。(7)通:通晓、洞悉。道:规律。

    【译文】

    大地所负载的,包括上下四方之间的万物、四海以内的生灵,都有太阳和月亮来照明,都用大小星辰来划分空间,又都用春夏秋冬四季来区分时间,并且它们会十二年一遇太岁。大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灵造化所生成,故万物各有着不同的形状,它们有的会夭折,有的会长寿,这其中的道理只有圣明之人才能懂得。

    海外自西南陬(zōu)(1)至东南陬者。

    【注释】

    (1)陬:角。本书自《海外南经》以下各篇,最早成书时先有图画,后有文字,而文字是说明图画的。所以每篇一开始都有表示方位的一句话,像本篇的“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一句即是。

    【译文】

    海外从西南角到东南角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分列如下。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1)。一曰在南山东。

    【注释】

    (1)比翼:翅膀相连。比,接近、连接。

    【译文】

    比翼鸟在灭蒙鸟的东面。它生长着青色、红色间杂的羽毛。这种鸟要由两只鸟的翅膀相配合才能飞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比翼鸟在南山的东面。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jiá)(1)。

    【注释】

    (1)颊:面颊,腮帮子。

    【译文】

    羽民国在鸟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长着长长的脑袋,并且全身长满了羽毛。另一种说法认为羽民国在比翼鸟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长长的脸颊。

    【阅读延伸】

    所谓“羽民”,其实是表示画面上的人物,穿着羽毛结成的衣服,在某种祭祀或其他活动中进行舞蹈等活动。而“羽民长头”,其实也不过表明这个人物的脑袋被画得较图画中的其他人大而已。

    《山海经》中多次出现类似这样的舞蹈形象,如“人面一脚”的毕方鸟等形象。这样的毕方鸟,现实生活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表明图画中有人装扮为鸟儿,并跷起一只脚来起舞。把人看做鸟,显然属于误解。

    结合历法、岁时,学者刘宗迪推论说:这些“羽民”、“毕方”进行的舞蹈活动,其实是在夏至这一天进行的祈雨活动。他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个问题。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1)。一曰三毛国。

    【注释】

    (1)相随:相伴、跟随。

    【译文】

    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那里的人不单独行动,大都结伴而行。另一种说法认为三苗国就是三毛国。

    臷(zhí)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译文】

    臷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黄色皮肤,能操持弓箭射死蛇。另一种说法认为臷国在三毛国的东面。

    贯匈国(1)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注释】

    (1)贯匈:也有人认为是“穿胸”。匈,同“胸”。下文的“匈有窍”应当是“胸有窍”。

    【译文】

    贯胸国在它的东边,那里的人胸膛上都穿了个洞。另一种说法认为贯胸国在臷国的东面。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1),不死。一曰在穿匈(2)国东。

    【注释】

    (1)寿:长寿。(2)匈:即“胸”。

    【译文】

    不死民在交胫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肤色是黑色的,个个长寿,人人不死。另一种说法认为不死民在穿胸国的东面。

    【阅读延伸】

    古代中国人对于长生不死的追求可谓疯狂,无论是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帝王,还是一文不名的草芥小民,都对长生不死一事孜孜以求。

    在《山海经》中,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对如何“不死”已经有了不少认识,比如吃“甘木”、吃“栾实”、吃“玉膏”、“食气”、“乘黄”,如此等等。上古人认为这些手段都能使人长生不死。我们在本书中也节选了几则与之有关的内容。

    据说秦始皇、汉武帝是很了解《山海经》这些记载的,方士术师的鼓吹不过更撩起了他们的长生欲望而已。这两位帝王痴迷长生之道后,荒芜了国事,导致了国力的衰落,而且最终他们也没能长生。

    又据说前几年,日本有些人曾通过某些渠道转告中国政府,说他们已经在日本岛上找到了当年秦始皇和汉武帝想要找的“不死药”。这件事在民间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但这个事件最后也不了了之。

    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背景下,我们能很轻易地分辨出《山海经》这些长生不死的记载里包含的虚妄成分、荒诞成分,但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东西没什么实际价值。拿“食气、导引”这些方法来说,已经被证明对人体是有保健作用的。

    所以,随着人类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说不定未来某一天,“长生不老”对人类就不再是虚幻的梦想了。

    羿(1)与凿齿(2)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3)。

    【注释】

    (1)羿:神话传说中的天神。(2)凿齿:传说中亦人亦兽的神人,身长五六尺,外形像凿子,有牙齿露在嘴外。(3)戈: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大多为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军士可用它来横击、钩杀、啄刺敌人。

    【译文】

    羿与凿齿在一处叫寿华的荒野交战,羿射死了凿齿。(图画上显示)这个地方就在昆仑山的东面。在那次交战中,羿的武器是弓箭,凿齿的武器是盾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凿齿使用的武器是戈。

    【阅读延伸】

    这一则文字,与下文《海内经》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zēng),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xù)下地之百艰。”关系密切。它们都传达出了古代中国人在农耕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场景——巫术氛围下的祈雨、驱害等活动。我们可以在现代找到与之对应的民间活动,比如傩戏。

    学者刘宗迪推论:《海经》所依据的月令岁时的图画上,“羿与凿齿战”的部分,处在四月份的位置。这种战斗场面的实质是:春夏之际,人们装扮出某种形式,结合着巫术和相关仪式,进行祈祀活动。羿射凿齿象征祈雨,也象联系“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句话,看得出这种仪式化的活动,应包含的内容更多。我们知道每年四月,正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最重要时令,一年的收成与否,全在此时农事的顺利开展和各种农业灾害的有效防治。

    可以想象,以农业为安身立命、保持家国的上古人群,将对这种活动何等重视。他们也必将会严肃地把它表现在岁时图上,以提醒部族的民众和首领对这种活动的全力投入。可惜《海经》的述图者不明就里,产生了此番认识上的错误,这不由不令人感慨知识体系和内容流变的时段如此之短、流变的速度如此之快。征其他的攘灾活动。

刘宗迪还认为“寿华之野”、“昆仑虚”等地方,应为这种活动举办的祭坛或祭地。这种说法令人耳目一新,比较合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海经》原文学习之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