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走进精神的伊甸园

图片发自App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儿。善读书者,手中都握有一把打开精神伊甸园的钥匙,有了开明心智的启迪之匙,当然就能将“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也能在读天下好书之余,作切身感受之文。

因此,谈读书,就必先学会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读书,能让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福。人的一生无不在书籍的熏陶之中,不仅增广知识视野,陶冶精神之情操,学得智慧之思考,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这样拥有读书世界的一生,是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生。

南宋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就是说,读书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读书一定要知道阅读的方法,如何在书中出入,那么一开始应该追求如何入书,最后追求如何出来。看见书本文章感觉亲切,这就是入书了;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得透脱,就是出书的方法了。所以不能融入书中。就只是不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不能走出书中,那就是死在言语下。

所以,读书之法在于力求深入,融会贯通,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切不可浅尝辄止;而且,读了之后还要跳出书本,学会“透脱”地灵活运用,不能“死读书”,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 这种根据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读书出入法,既要求人们读书要认真钻研,汲取书中营养,又让人们跳出古旧框架,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的阅读方法和主张,在现代也是值得推广运用的。

宋代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写道:“如今读书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相近。意思是喜欢读书,但是只要求领会文章主旨,不过分在字句的解释上深究。

叶圣陶先生所著的《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中提出的好读书而求甚解,虽一字之不同,但文中就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这样说明的:“其实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来就有问题。至于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读得到多大益处。囫囵吞东西,哪能辨出真滋味来?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其文中描述也是要阅读者深入体会文章主旨的,仔细阅读文字之意味的。

叶圣陶先生写的这部讲述如何阅读的作品,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难点、读书的方法以及读物的选择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书中观点精妙独到,实用有效,是提升阅读技巧、改善低效阅读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叶圣陶先生提供给读者好读书而求甚解的阅读方法无疑告诫我们,在阅读和了解语言文字的时候,我们必须认真翻查字典词典,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这普通的教授却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字典辞典是智慧的宝库,无声的老师,无论在何种学习阶段,都能为我们释疑解惑,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提高文章质量。先生对字典的态度,对阅读求甚解的精神,无疑值得我们称道赞赏和学习的。

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样的读书境界也是值得我们效仿的。读书给人最大的智慧,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洞察万物之时,才能走进精神的伊甸园,跳出局限,获得生机盎然的精神自由。

【无戒90天写作成长训练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让我们走进精神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