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风格问题》
构成个人风格的不是刻意之为之的文风,不是充满诗意的段落,也不是对文字结构的疯狂追求。写作者无需刻意为之,风格就会自然呈现,在努力塑造人物,描述场景,讲述故事时,他显露的个性会成为风格,让他的作品具有个人色彩。
记住,只有读者选择相信故事的合理性,小说才能成立。糟糕的风格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不断提醒我们眼下阅读的是虚构作品,同样过于繁复精致的风格也会让我们难以暂时忘掉现实,走进小说的世界。
流畅的语言并不能保证作品的成功。作者文笔很好,但这部作品不适合我们。
我认识的不少有语言天赋的作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情节创作和人物塑造方面的能力,不过对于我们当中的不少人来说,差距依然存在。
有些创作者有相反的问题,我的一个朋友在讲故事上极具天赋,也能通过叙事彰显他对设计情节和塑造人物的热情,然而从技巧角度上看他非常笨拙,他的第1部作品在出版前重写了好多次,后来出版社还对其手稿进行了大量语言上的修改,即便如此,最终的作品依然相对粗糙,那之后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时至今日语言运用仍然是他的软肋,然而因为在其他方面出类拔萃,他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很畅销。
像我朋友一样投入大量精力学习写作基本功的人,更适合探讨这一章的主题,基本按照直觉行事的人,则难以提供有效的建议。
小说作家无需过度追求语法正确。
有无逗号会改变句子的阅读节奏。
对话最能提高一部作品的可读性,相较于那些从头到尾一直由作者叙述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包含大量角色之间相互对话的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有趣,通过人物对话最能洞悉角色的性格,安排几个人物对情节进行探讨,也是吸引读者关注故事线的最有效方法。
善于捕捉对话的聆听能力和把握语言节奏的能力一样,有时是一种天赋,我认为重点在于聆听,因为为了在作品中创作生动的对话,创作者必须善于捕捉人们在日常对话语言中的特点,观察识别能力决定了人的重现能力。
我认为创作者可以通过留心提高自己的聆听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还要注意他人说话的方式。
创作对话时,还要注意保持文字简练。相较于真实生活,阅读时我们其实不愿在对话上花太多时间,因此创作者需要人为的加快节奏,省略一些你来我往,做一些总结和概括,比如在我的斯卡德系列中,斯卡德主要通过与人交谈打探各种情报,这类对话大部分都会呈现给读者,但斯卡德不会一直一字不差的复述他参与的对话,他会时不时把一段对话的大意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不这么做,就会给人松弛不紧凑的感觉,尽管节奏快且容易读,但说到底还是不尽如人意,让人读完之后,有尽管篇幅很长,却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的感觉。
对我来说,如果是一位不熟悉的作家,我会更喜欢阅读使用第一人称,而不是第3人称的作品,因为前者一般更加自然,毕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习惯使用第1人称,从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有一种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距离的亲切感,让我感觉作者扮演的叙事者正抓着我的手肘,向我讲述这个故事。
当然,有些小说无法采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只适用于单视角叙事的作品,而且取决于你能否理解主观叙事角色的内心,如果你的主人公是某个大人物,比如美国总统大牌电影明星或者阿尔‘卡彭之类的大佬,也许第三人称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作者写起来比较轻松,读者读起来也比较舒服。
无论选择单视角还是多视角,都应该注意避免在一个场景内切换视角,不要在不同人物的视角之间反复切换,如果一部作品从头到尾都从外部第三者的角度描述,完全不深入人物的内心,在一个场景内描述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如果是从人物内心的角度叙事的作品,切换视角就会让读者感到困惑,他们会混淆不同人物的想法,从而阻碍情节的发展。
多重视角的优势之一在于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会被单一人物的视角所限制,如果一个场景已经告一段落或某个人物的视角暂时已经没有继续挖掘的价值,空两个格就可以启用全新的视角。
在这样的作品中最好对主要人物的数量进行控制,对于读者来说,如果主角超过6人,情节以及每个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就会相对难以记忆,不过创作者可以自由安插多个额外的次要视角人物,在适当的时候用他们的视角描述1~2个场景,这种手法可以在不分散读者对主要人物的注意力的前提下,让作品更加丰富充实。
了解了这些与视角相关的规则之后,在阅读时你会对其他创作者如何运用视角更加敏感,以及重新认识他们对视角的处理,比起理论学习,在阅读中判断优劣能够教会你更多。
如果我恰巧不是作者的话,我也不会注意到视角的改变。和读者相比,作者必然对作品的基本结构更加敏感。
作作为创作者,留意其他作者运用的手法是必要的,但过分在意,可能弊大于利,故事永远是最重要的。
他很少描写汉默是如何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的,也不会浪费长时间长篇累牍的描写新场景,这些作品中没有平缓的过渡,全都是一个场景紧跟着另一个场景,快节奏的相互切换,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理解小说情节的。
很多创作者开始写作时会想模仿自己敬佩的作家,这是不错的起点,不过在我看来,我们的终极目标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腔调。